您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頻道 > 技術動態 > 正文
芻議《三國演義》中魏延的命運悲劇

論文導讀::本文分別從小說的文本表現和作者的創作意圖兩個層面對造成魏延命運悲劇的原因作簡要分析,并進一步指出這些原因多是人為所致,進而得出魏延“反骨未必是天生”的結論。
論文關鍵詞:魏延,反骨,悲劇,文本表現,創作意圖

  魏延作為《三國演義》中蜀國的重要將領之一,可以說是作者羅貫中精心塑造的一個人物形象。而從讀者接受的角度來看,他那頗有些傳奇的個人經歷也往往能夠給人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腦后有反骨”、最終為“自己人”所殺的負面人物形象,卻著實讓廣大讀者體會到了一種悲劇的力量。本文擬從兩個層面對造成魏延悲劇命運的原因做一點簡單的分析。
  一、小說的文本表現層面
 ?。ㄒ唬┪貉幼陨淼男愿袢觞c
  單純從小說文本來看,魏延無疑是蜀國一員猛將,也為其立下了不少卓著的戰功。然而,書中卻也多次提到他性格中的一些弱點,如好大喜功、氣量狹小、愛發牢騷、對人傲慢無禮等等。在這里舉兩個小例子。
  一是馬超大戰葭萌關時,諸葛亮用激將法使張飛戰馬超,魏延也表示愿意出戰,孔明便令魏延先行。在葭萌關下正遇楊柏,“戰不十合,楊柏敗走。魏延要奪張飛頭功,乘勢趕去。前面一軍擺開,為首乃是馬岱。魏廷只道是馬超,舞刀躍馬迎之。與岱戰不十合,岱敗走。延趕去,被岱回身一箭,中了魏延左臂”。魏延爭功心切的特點在這個細節中表露無疑。
  二是魏延在諸葛亮死后燒絕棧道想誣楊儀造反時眾大臣對他的評價也揭示了其性格上的弱點。蔣琬說他平日恃功自傲,大家都讓著他;董允也說他“自恃功高,常有不平之心人文歷史論文,口出怨言”。 可見魏延平日即不善與周圍人和睦相處,這也是最后他與楊儀鬧翻的重要原因之一。
 ?。ǘ┲T葛亮的用人觀念
  想必大家都記得魏延剛出場時諸葛亮對他所下的斷語。“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亂世之中,良禽擇木而棲。魏延救黃忠、殺韓玄、獻長沙的諸多舉動本就無可厚非。更何況三國時期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且不說曹操麾下的張遼、徐晃等名將都來自敵方陣營,就是劉備手下除了關張又有哪一個不是中途投奔而來的呢?可諸葛亮偏就對魏延“另眼相看”,而他所作出的這個政治判決也恰是其對魏延種種不公正待遇的一個開端。
  諸葛亮對魏延的態度在《三國演義》文本中有多處表現,如在諸葛亮初出祁山時,魏延就曾提出過大膽的戰略意見:由他率精兵五千出子午谷,直搗長安,暗渡陳倉,兵貴神速,諸葛則率大軍自斜谷來會,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然而諸葛亮出于謹慎和求穩的考慮并沒有采納魏延的建議,這也使“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除了對兵出子午谷的建議不予采納外,諸葛亮在部署作戰安排時也往往對魏延抱有偏見。與孟獲作戰時曾令魏延半個月必須連輸十五陣,棄七個寨柵;上方谷設伏一仗,孔明又命魏延詐敗,叫他與張郃作戰時故意敗退幾十里,最后還要作出一副丟盔棄甲的狼狽相。雖然說“革命工作無分貴賤,只有分工不同”,但諸葛亮經常給魏延安排這種“詐敗誘敵”的窩囊角色也不能不說是意味深長。
   其實綜合全書來看,諸葛亮用人的一大特點就是喜用謹慎穩妥之人,其臨終所薦的費祎、蔣琬莫不如此。而魏延個性狂傲不羈且又爭功心切,所以孔明雖“憐其勇而用之”,但卻始終在心里對之懷有偏見。因此從某個意義上說,魏延的“反骨”在一定程度上卻是為諸葛亮對他的不公正待遇所“逼”出來的。
  二、作者的創作意圖層面
 ?。ㄒ唬┡阋r諸葛亮完美的正面形象
  《三國演義》是我國歷史上一部著名的長篇演義小說,以三國紛爭的歷史事實為基礎,刻畫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諸葛亮便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個比較成功的正面人物。他足智多謀而又忠心耿耿,可以說幾乎是一個沒有缺點的完人。而正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高大形象,作者描寫了一大批人物來作為他的陪襯,這里面就包括我們的悲劇主人公魏延。
  首先魏延一出場,就被“多智而近妖”的諸葛亮用“相人術”辨出“腦后有反骨”,更兼“不忠不義”的政治罪名免費論文下載。然而事實真相到底怎樣呢?魏延雖先后在劉表、韓玄帳下為將,但一直未受到重用,連入廳議事的資格都沒有。韓玄更因魏廷性情孤傲,不僅不重用他,反而處處挾制他。因此,魏延可以說一直是懷才不遇人文歷史論文,所以殺韓玄、獻長沙的舉動是完全可以理解甚至是有功無罪的。無論如何,這都不該成為諸葛亮殺他的理由。
  而在小說的中間部分,作者更是多次有意無意地丑化魏延的形象,對其功勞能略則略,卻刻意突出他的缺點和錯誤。如第六十二回,攻雒城黃魏爭功,寫魏延看不起黃忠,意氣用事,戰斗中違反軍令,打了敗仗;第九十七回,魏延奉命攻取陳倉,連日不破,孔明大怒,欲斬之;第九十九回,孔明退兵,欲以魏延伏兵截擊魏兵,以目視魏廷,延低頭不語。王平主動請戰。諸葛亮贊王平,反襯魏廷不忠;第一百回,諸葛亮令魏延、陳式等率兵二萬出斜谷。二人違犯軍令,損兵折將。還有最重要的一回,諸葛亮五丈原禳星,魏延莽莽撞撞闖進大帳,將主燈撲滅,犯下難以挽回的過錯。
  這種陪襯意圖最明顯的恐怕還是表現在孔明遺計斬魏延的前前后后。諸葛亮臨終前一方面安排素與魏延不和的楊儀接自己的班,另一方面向馬岱授密計叫其出其不意地斬殺魏延。而魏延的表現恰恰驗證了諸葛亮的料事如神:因與楊儀矛盾激化,魏延一怒之下領軍搶先南歸,一路燒絕棧道,與楊儀爭相上表朝廷,互相攻擊對方為叛逆。最終在兩方的對峙中,魏延為馬岱所殺,臨了還落了個“造反”的罪名。一般讀者讀到此處,大概無不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拍案叫絕,而對魏延這個魯莽的“叛將”厭惡至極吧。
 ?。ǘ┧枷肷钐幍奈幕瘍r值觀念
  這一點其實可以算是上一條原因的延伸。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封建時代一個不得志的優秀知識分子,所以在其內心深處一直是秉持著儒家的文化價值觀念的。而另一方面,現實中的羅貫中卻處在人生意義難以實現的苦悶當中,所以他才著力塑造了諸葛亮這樣一個集智慧、道德與政治才能于一身的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蛘呖梢哉f,他是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了這個人物身上。而諸葛亮作為一個具有儒家內圣外王理想人格的典型知識分子,必然也是在心底堅持著儒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規范的。事實上在《三國演義》中,孔明的為人處事無不處處反映出他思想深處的儒家文化價值觀念。
  首先還是不得不提及魏延殺韓玄、獻長沙的經典出場。雖然通過我們前面的分析,得出魏延此舉確是有功無過,但在諸葛亮眼中,這所謂的“不忠不義”就足以成為殺魏延的一個理由。其實讀罷全書我們會注意到,作者在倫理觀念上是存在著“忠臣不事二主”和“賢臣擇主而事”這樣一對矛盾的。一方面人文歷史論文,作者毫不留情地對像呂布這樣反復無常的小人予以強烈的批判;另一方面,又對趙云、法正、嚴顏等順應形勢擇木而棲的行為予以肯定。從這個角度來說,諸葛亮對魏延作出的評判確實是有失偏頗的。這或許也正印證了作者確是一開始就有將魏延塑造成一個反面人物的寫作意圖吧。
  其次,正如我們前面提到過的那樣,魏延的個性是很獨特的。雖然一方面爭功心切,辦事無所顧忌,對人也不夠謙恭有禮,但換個角度來看,這也恰好體現了他與眾不同的強烈的主體意識。他在群體與個人之間,始終追求著自我人格和個人意志,強調自我的存在,并且企圖沖破群體意志的束縛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1】。然而這種個性特質卻是明顯不符合儒家傳統強調個人價值與集團人倫關系一致性的文化價值觀念的,這也就注定了魏延要為自我價值的實現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
  就如同作者從儒家的政治道德觀念出發而在書中明顯表露出“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一樣,魏延作為一個“異端分子”,其與諸葛亮也即羅貫中推崇的文化價值觀念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從某個意義上說正是導致他悲劇命運的內在最根本原因。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諸葛亮所謂魏延“腦后有反骨”的說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沒有任何根據的。這員一生為蜀漢政權南征北戰、屢立功勛的猛將之所以最后落了個“亂臣賊子”的罵名,更主要的還是由于外界行為對其后天命運的影響。單純從文本表現上看,與其說這是魏延性格弱點造成的不幸,還不如說是由諸葛亮帶有極大偏見的用人觀所導致的一場悲??;而任何作品的創作都是帶有作者一定的寫作意圖的,無論這種意圖是外顯于文本之上還是內隱于敘述之中。所以,作者借諸葛亮對魏延的態度來表明自己的立場,其出發點恰是為了維護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蛘邠Q句話說,那樣一種儒家的文化價值觀念是早已在羅貫中的思想深處根深蒂固的了。

參考文獻:
[1]袁一芳.《三國演義》文化意義之批判——從魏延的塑造看作者的文化傾向.陜西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3,6:47;
 

關鍵字:社會科學,陜西,西安,長安區
About Us - 關于我們 - 服務列表 - 付費指導 - 媒體合作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常見問題 - 友情鏈接
Copyright©2014安裝信息網 www.maerukno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4000-293-296 聯系電話:0371-61311617 傳真:0371-55611201 QQ: 郵箱:zgazxxw@126.com 豫ICP備18030500號-4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安全聯盟認證
91小草欧美性爱-97在线观看视频-99久久免费精品高清特色大片-国产2021中文天码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