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頻道 > 技術動態 > 正文
試談吉林民居的建筑布局
建筑文化不是封閉的,而是繼承、創造、延續的產物,就傳統民居的可持續發展而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只有不斷的從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非常寶貴的現實遺產中,不斷發掘它對今天發展的積極一面,并且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做為今天設計的源泉。只有這樣才能使屬于我們自己的東西不被丟失,從而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設計道路來。
  1.談中國民居建筑的現狀及意義
  當今建筑材料的迅猛發展,傳統建筑材料受到多方面的挑戰,各種各樣的結構框架材料,都影響到了遠離城市的鄉村,在新建農宅中,已很少見到傳統形式的住房,能見到的只是些“古宅”。這些年,由于建筑業的發展,農村與城市的聯系也極為密切,城市的建筑發展改變了多年遺留下來的傳統建筑風格,取而代之的是磚混結構的“方盒子”組合的“新宅”,這樣的民居失去了建筑的精神和文化性。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隨之也帶來了外來文化,在西方國際主義設計運動為主流的形式下,為形式而形式的思想潮流下,給中國的傳統建筑的形式帶來了毀滅性破壞,這些雖然符合當今建筑的步伐,但是在文化方面并無創新,相反它抹殺另外傳統民居在高度發達的建筑技術的沖擊下,已漸漸被遺忘。
  住宅類設計模式的存在意義在于使傳統的居住模式,能適應新時代的居民生活,它的作用不僅豐富了當前頗為雷同的居民模式。傳統居民模式,推陳出新的結果,為住宅設計增加了新品類,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現存民居是我國的豐厚的文化財富,它們的衰危與消失,將是一筆不可估量的損失,住宅的類型設計模式的出現,給民居保護與更新以啟迪,給民居在新的時代下開啟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傳統民居模式,常受地域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的限定,而呈現出明顯的地域屬性,住宅類設計,易于表達住宅地域特征,而這種類設計模式也最易體現建筑師們追求的人文主義精神。
  就傳統民居的可持續發展而言,繼承地方建筑的傳統文脈是住宅設計創新的一條有效的途徑,這是從過去到現在的持續發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傳統民居都是這種發展前景,有的悄然推出歷史舞臺,有的幸存至今或成為文物,或繼承為人們提供一個“勉強”空間。因此,在繼承優秀建筑文化傳統時候必須了解和研究傳統文化的內涵。只有這樣,才能使幸存的“勉強”空間得到根本的改善,使歷史的文脈得以繼續發展。
  2.吉林概況及民居建筑的演變
  吉林全境位于我國東北地區的中心,東半部山岳起伏,長白山山脈屏障其東,地勢甚為高聳。西半部分平原坦蕩,是松遼大平原的一部分,松花江北流縱貫其間,構成肥沃富庶的地區。吉林境內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全境居民漢族、滿族最多,朝鮮族和蒙古族次之。漢族大部分是清中葉以后由河北、河南、山西、山東一帶居民來吉林開墾的農民,散居本省各鄉鎮,構成為本省主要居民。
  吉林地方寒冷,除在房屋構造上采取保溫構造外,并在室內裝設取暖設備,使之發散熱量以保持室內一定的溫度。當地居民創造了火炕、火墻、火爐、火地以及火盒等等的防寒設備,增加室內的溫度抵抗冷空氣襲人。
  吉林廣大地區處于東北中部,在那里很早就有人居住,據考古發掘得知全境存在大量的石器時代文化,她屬于北方的細石器文化。吉林顧鄉屯何家溝,曾發現人類用火的殘跡。當時,吉林地區居住房屋主要都是深穴(豎穴),后來又發展半穴居。以后的各時代由前期的小聚落,漸漸結成大部落,也都以穴居為主要居住方式。
  蒙古族建立元王朝后,在居住建筑方面都利用當地材料建筑土屋,構造不堅固,因此今天的實例很少。十七世紀中葉明朝興起后,吉林是女真人所居住的地區,他們居住情況應該和清初吉林民居一樣,不過不如清代完備而已。明代中葉以后,女真的后裔,在東北地方擴大勢力,至努爾哈赤于建州建立政權,向四面發展,征服少數部落,領土日廣,形成后來的清代封建王朝。吉林地區正是清朝的發源地,三百年來,住宅建筑不斷發展,并且由于漢、蒙、朝鮮等民族的雜居,在建筑上互相影響,又增添了許多內容。清時吉林設有將軍,為最高統治人物。與京師之間,各有營運。所以因為政治上的原因,而增長經濟上之繁榮,所以給吉林的建筑上帶來了京師的風格。
  3.吉林民居建筑的布局
  中國傳統民居建筑的布局中國傳統民居有著明確的流線,完整的格局,明顯的主體建筑,簡直組合體和漸進的層次的布局特點。明確的流線好似畫在人們心間的一副導游畫,自然而然地引導人們到要去的地方。例如北京這樣的歷史名城,城市分為幾個主要區域,如東四牌樓,西四牌樓,東單和西單,每個區又有大街﹑中街﹑小街,街道再通過胡同小巷,胡同中才是住家門戶,有明確的流線層次;格局是組織建筑群體構圖的關系,中國民居的三合院、四合院形式正是以庭院為公共中心的向內的家庭組合體,建筑的組成有嚴謹方整的格局,因此一座完整的民居不論規模大小都組成嚴謹清晰的格局;主體建筑在城市中控制著道路網和其他從屬建筑,居民都希望自己居住的街坊有個明顯的標志。把一組建筑或一座建筑中的一部分作為主體處理時,就形成了村鎮、建筑群或家庭住宅中的核心部分。例如在福建土樓中,正房堂屋的部位有顯眼的層層下跌式重檐房頂,主體建筑是非常明確突出的;中國傳統民居不僅注重組合體自身的布局變化,更注重街、坊、院落相互之間的劃分與聯系,成組成區地布置具有社會生活內容的建筑社區組合。這些組合可以表現出組織鄰里生活社會化的思想;建筑的安排要其使用的公共性的程度,形成一個有層次的布局,按人們的親疏關系布置宅院。在住宅中需要這種由公共性逐漸過渡到私人性的漸進的層次布局。如果不考慮漸進的層次,把許多房間混雜地羅列再一起,就不能反映社會與家庭生活中的交往關系。因此在規劃布置一幢宅院時要創造一個這樣的漸進層次,從入口公共性的部分引進至半公共性的部分,最后達到最私人性質的部分。
  吉林民居建筑的布局中國古代民居的類型,由于各地區自然條件的不同,材料的差別,民族習慣的因素,以及社會生產力的影響,而產生各類的形狀和式樣。式樣之多,不勝枚舉。在廣大的住宅房屋中,吉林地區民間居住建筑具有獨特風格。因為地區情況復雜,雖然類型變化簡單,但是,材料的運用、建筑設計手法,局部處理,卻是很豐富的。特別是由于各民族長期居住所積累的經驗,具體的處理和變化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一些建筑手法今天仍可適用。


  吉林滿族民居建筑分為居民街坊、城鎮大型住宅、鄉村居住房屋三種類型。其中以“城鎮大型住宅”最具有代表性:住宅的總平面大部分是前后長兩端窄的矩形,也可以說是縱長方形,一般的面積在1500平方米左右。宅和宅分隔均用大墻(宅墻)相隔,大墻每面都和房屋建筑有較寬的距離,房屋在園子中間布置松散。廂房布置躲開正房,而不遮擋正房的光線,一但正房間數多,則院子更空曠,因而普遍來看院子較為寬大。它采取這樣松散的布置,一是因為東北地區土地廣大人煙稀少,建宅時可以多占土地,另外也是因為冬季寒冷,廂房躲開正房可以使正房多接納陽光,如果廂房擋住正房則室內無光而陰暗寒冷。同時它布局松散還可以起到防火的作用。
  根據當地住宅現存的情況來劃分,主要可以分為三合院和四合院兩種類型。以三合院為例:如上圖所示,三合房是以正房為中心,由兩組廂房來組成。兩廂房的距離是根據正房的長度為標準,形成中間的院子,稱之為前院或內院。在內院,正、廂房之交接處用拐角墻相連,即構成完整的內院了。三合房式住宅布置,因前端無房,開單間屋宇型大門,或者是四腳落地大門,面對宅的正房。四周用大墻(宅墻)圍繞。這類布局的優點是:院子的前方開敞,采納陽光,院子內部又可以通風,而使院子成為主要的活動中心。例如上圖,內院的三合房各做五間、稱為五正五廂,構成完整的內院。外院兩廂懼為三間,作傭人居住,院子成橫方形。
  吉林地區的漢族居民絕大部分是來自山東、河北、山西等省,多半從事工商業或農業生產,分散居住在城鎮和鄉村。同當地的滿族人民雜居在一起,修建了許多與滿族民居相似的住宅建筑。在很大部分有與滿族住宅相似的地方,所以在本文就不再多加以研究。
  朝鮮族是吉林境內的一個少數民族,也是我國各民族大家庭成員之一,在吉林省居住的約有七十于萬人。朝鮮族蓋房子曾受到漢族影響,首先看房場,看方向是否符合風水之說,后來一部分人反對迷信不相信風水,就開始任意布置了。每戶人口一般在3至6口,平均每家人口約在5人左右,房屋的建筑面積根據人口數目作為依據,以一幢房屋為一戶。在城鎮住宅有間有簡單院墻,而農村則全部不設門墻也沒有院子,也不設廂房,為單幢獨立式房,這是朝鮮族住宅的特點之一。他們的生活方式,不以院子為活動中心,而是以房屋內部為中心。因此對于朝鮮族的布置就著重對其房屋內部平面布置進行淺入探討:居室是住人的房間,晝間用做居室,夜間則作為寢室。朝鮮族房屋居人房間的面積大,間數多,一房之內除掉廚房,牛房,草房,壁廚等房間外,全部為居住的房間。這些房間多半偏在左端。居室房屋有大間9—13平方米,也有小間4—7平方米,大小不等。各室用拉門相隔,前后門和拉門較多,出入甚方便,這樣的設計富于變化,比較靈活。例如需要大房間時,室內就不必做間隔墻,需要小房間時,可以用輕體間壁墻分開。草房是朝鮮房屋內的一個房間,它往往是和廚房相連接,尺寸和房屋單間相等,實質上就是一間空屋當作儲藏室使用;草房這一間屋的設置很有必要,在住宅中有實用的意義。例如漢族一般人家總有些雜物無處可放,都有倉房一間,用這個房間來安放。朝鮮族住宅在設計時,也考慮到了這樣的房間。
  但朝鮮族的房屋內部布置在有些地方也有不足之處。例如牛棚的布置多半設在草房的旁側,如無草房則將牛棚設在廚房的近旁,或者是將牛棚設在草房的前端成為拐角形的房屋。牛槽設置在草房和牛棚之交,這樣布置牛棚和居住房屋連接一起不甚合理。這些也正是朝鮮族居民在其室內設計的布置當中需要改變的問題。
  在吉林地區居住的蒙古族歷史悠久,他們向以游牧生活為主,經過長年的游牧而逐步走上定居。又因人口稀少,地域廣大,散居較多,集居的村鎮比較少,一村有幾戶至數十戶人家。在蒙古游牧的地方沒有房屋,他們都居住蒙古包,后來逐漸學習漢族,建設固定房屋。
  蒙古族居住建筑分為旗王住宅、民間居住房屋兩種,現以旗王住宅為例:旗王住宅的總平面布置采用漢族房屋的式樣,根據地方習慣沿用農村地主大院的傳統布局方式,在房屋構造上則吸取北京王府等四合院建筑式樣。如右圖所示,房屋在院子內布置松散,院子廣大,房屋由各花墻接連組織在一起。院內以正房五間、廂房各六間、門房三間組成,并以垂花門和墻分隔成為前院和后院(內院)。前院較小,沒有什么特殊的布置,后院做為住宅內的重心,四周做走廊和房屋前廊相接,包圍成完整方形的院心。在大門以內二門以外栽植樹木和花草,使得進入院中的人對宅院有深廣的感覺。
  4.總結
  從吉林民居建筑布局的研究中可以窺見吉林民居建筑的民俗文化特色。吉林民居建筑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結合,但仍以漢文化為主體,是漢文化為主吸收了多民族文化的成分。大家知道湖光山色與層樓疊院和諧共處,自然景觀與人文內涵交相輝映,是宏村區別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特色,成為當今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一大奇跡。而吉林民居卻發展了自己的建筑布局特點,其最具自己特色的代表是滿族的“城鎮大型住宅”;族建筑平面布置是前后長兩端窄的矩形;蒙古族則采用農村地主大院的傳統方式,其境內眾多的建筑布局的形成和發展與吉林當時的人文、經濟狀況是相契合的。
  吉林民居作為中國古代東北地區最具特色與影響的建筑,尤其是民居的平面布局形式為吉林古城傳統民居的保護和繼承提供理論依據,同時對現代建筑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鑒作用,并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總之吉林民居建筑,內容很豐富,建筑構造上也有些特殊手法,同時也可以看出各民族各地人們為了生活需要,而發揮了巨大的智慧和創造性。它和全國各地民居建筑一樣,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很大,如氣候、材料資源等,都是決定建筑形式變化的基本因素。另一方面也受經濟條件的一定限制,若是經濟力量強,則房屋構造裝修也隨之而講究,如經濟條件改變,則建筑標準也隨之變化。
  傳統民居的精神和文化應當被繼承和發展,也應賦于傳統民居以生氣使之富有生命力,使其成為真正安全舒適,適應環境及使用方便的各類建筑空間環境,建筑文化不是封閉的,而是繼承,創造,延續的產物,我們在建筑創作上應該借鑒民族的傳統文化,吸取外來的精華。今后對于新的住宅建筑,也不能在各地統一使用一種固定的標準設計。應結合當地的固有經驗,繼承民族的,傳統的,鄉土的做法是很必要的。
關鍵字:建筑,吉林,吉林
About Us - 關于我們 - 服務列表 - 付費指導 - 媒體合作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常見問題 - 友情鏈接
Copyright©2014安裝信息網 www.maerukno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4000-293-296 聯系電話:0371-61311617 傳真:0371-55611201 QQ: 郵箱:zgazxxw@126.com 豫ICP備18030500號-4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安全聯盟認證
91小草欧美性爱-97在线观看视频-99久久免费精品高清特色大片-国产2021中文天码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