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頻道 > 技術動態 > 正文
教育中的“容器理論”探討

  論證之前,請先思考一個問題“不允許用任何容器如何能接一杯水?”答案就是沒有容器就不能接水。同時,容器的質量和容量也直接決定了接水量以及保留水的時間。海倫?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寫到,海倫的老師安妮?沙利文在見到海倫之前準備了眾多的聾盲兒童的教學方法,但是到達凱勒上尉家以后,沙利文發現不改變海倫的乖張任性的性格,一切的教學都白費。如果說在學校的教師給學生輸入的知識、技能等等是水的話,那么學生本身的性格、品德、耐心等等都是容器。老師給的“水”質量再好、數量再多,如果沒有容器,也無法留住一絲一毫的“水”。

  一、“容器”的內容

  德國嚴格限制學前教育,中國新聞周刊網刊登的《學前教育:德國為何立法禁止?》一文中有若下描述: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到:“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老師表示反對并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個星期后我再次去見老師,并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證書,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師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我,似乎我像來自外星的人一樣。老師進而解釋,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象空間。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計算機的硬盤,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p>

  與嚴格限制學前教育不相稱的卻是德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占獲獎者將近一半的人數??梢娭R的灌入與我們所期望的能力并不對等。許多家長將學生教育的責任一股腦的推給了學校和教師,但是在學校教育前提下,教師對這個“容器”的塑造作用較為微小?!叭萜鳌彼茉爝^程是呈金字塔形狀,開始會很費力,而往后隨著“水”的逐漸增多,“容器”本身也在完善自己的容量和質量。

  “學習”如果是個學科,怎樣才能讓這個學科成績優異呢?個人認為四項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記憶能力,擁有良好的記憶力,考試中的史地生,語政英都不會太過頭疼;邏輯思維能力,在記憶的基礎上,可以整合知識存儲,那么數理化,以及文科中的分析問題想必不會為難。此外,還有兩種能力往往被大家當做態度看待。而這兩種能力也是獲得記憶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基礎――自控力和細心的能力。這四種能力就是學習這個能力的基礎,也是“容器”的主要內容??梢娺@個“容器”絕對不是知識本身。當然“容器”本身還有眾多其他能力,如時間管理能力、道德、行為習慣等等均在“容器”內容本身,本文暫不做討論。

  2014年9月4日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劉利民,部長助理林蕙青介紹了《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有關情況。新高考制度不再分文理等制度,在筆者看來都是弱化了“灌水”環節,而轉向塑造“容器”的考核。

  二、“容器”核心內容

  許多學生看起來十分用功,就是成績不理想。于是將這種問題歸結為學習方法或學生智商等因素。其實不然,如果智商是碗,知識是水。正常智商中最小的“碗”也足夠盛下高考之前知識的“水”。但是為什么很多看起來很用功的孩子,卻連及格的水平都難以達到呢?更多的差距在于學習核心的能力――自控力。

  個人認為自控力分為兩類,行為自控力和精神自控力。二者是遞進關系,只有擁有行為自控力,才有可能上升到精神自控力的階段。例如有個經常抽煙的人控制自己不抽煙。這就是行為自控力,控制自己外在行為;精神自控力就是不僅僅行為上不抽煙,連思想、精神都能控制。不“想”煙。

  學習和鍛煉肌肉沒有區別,不同的是,鍛煉肌肉可以單憑行為自控力達到目標。而學習必須依靠行為自控力和精神自控力兩者同時進行。而那些有行為自控力,表現的很努力學習的學生之所以一直成績不理想,我相信90%因為精神自控力不夠,用俗話說就是,腦子飛了。

  老師和家長不要輕易用批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自控缺失問題,其實每個人都可以自查一下自己的自控力如何?;貞浺幌伦约菏欠裼锌床贿M書的時候。這個“看不進去”其實就是精神自控力缺失?!皩W習”這種能力需要高度的行為自控和精神自控,這也是眾多學生的學習時間與學習成績不成比例的原因所在。

  三、“容器”核心內容自控力的誤區

  很多家長、老師都把自控力當做一種態度。態度是端正一下即可的,而能力則是需要慢慢培養。一年級的孩子,跳躍能力就是1米左右,家長會不會要求他跳躍2米呢?自控力是相同的道理。它和我們的肌肉力量、記憶力、邏輯思維能力一樣,是一種鍛煉即可增強,不鍛煉很難輕易獲得的一種能力。雖然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有所增加,但是,那種增長就有限的多了。獲得這種這自控的方式很多,誠然學習本身就是其中之一。心理學有種觀點,人的動力有內驅力和外驅力。其實自控力也自控和外控之分。心理學中指出外驅力只有不影響內驅力的情況下才是積極的。這就是為什么不主張家長用錢獎勵學習,因為這就是外驅力會抵消內驅力的方式,沒有獎勵為外力,孩子就沒有內力學習。自控力也一樣,《新聞1+1》報道的2012年3月9日湖南湘潭湘機中學學生撕書事件與高考后許多學生撕書發泄的現象其實已經很說明問題。高中之前都是外驅力、外控力,高考之后進入大學階段的外控力逐漸減少,甚至再無外驅,外控力,所以多少大學生都處于失控狀態。而對學生一生來說,這種失控很可能貫穿人生始終。

  四、“容器”輸出――“積木”理論

  學習知識不是為了儲存,而是為了更好地應用,也就是我們所形成的“容器”必須是有進口,有出口。學習為輸入過程,而應用就是輸出過程。人和電腦最大的區別就是,電腦輸入了什么,只能輸出什么。不會將輸入的資料整理,形成新的東西。其實,人也就是一個能整合資料的存儲運算生物而已。感覺、記憶等為輸入,情感,人際、生活等為輸出。將輸入東西整合,然后在環境應用中輸出。

  何為“積木理論”? 積木搭建出的大廈質量和哪些因素相關呢?

  首先是單個積木的質量和數量。要想蓋高樓大廈,積木的數量和質量是一定的。這是第一位的,沒有基礎的積累,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那么擁有相同數量質量的積木,為什么有的只是散沙,有的卻能蓋成高樓大廈呢。那就是積木與積木之間的鏈接了。世界在筆者眼里全部都是積木而已。搭建出“高樓大廈”是我們的目標。以數學為例,每一個公式等都是積木中的一塊,公式都記不住,就說明積木的數量不夠。公式記住了,但是實際的解題當中還是不知道如何入手。公式之間的連接沒找到。所以已有公式蓋不起來解題的高樓。萬事萬物依次類推。

  連接的關鍵依賴于單個“積木”全方位認知。一般積木大部分是有六面體,但是實際生活學習中,每一塊“積木”就那么簡單了。比如跆拳道前踢。同樣都是前踢,首先就可以分為左右腿兩大類。然后,每條腿按進攻目標不同可分為下段、中段、上段進攻。按進攻方式還可以再分為后腿起腿和前腿進步起腿。這樣一個前踢就可以分化為至少12個面(這還不算腿伸直或彎曲,踢的角度或大或小等等,將演變出無數的積木)。所以對積木的全方位了解是講求積木有效連接的重要條件。

  這個“容器”的塑造過程才是教學的最主要任務。這個塑造包括容器的輸入,輸出等過程。至于往往容器中“灌水”應該是其次的任務。如果舍本逐步,我們看到就是擁有著諸多的“水”的狀元,在沒有外力約束下,原有的“水”崩潰殆盡。而“容器”卻未形成,這會成為教育的悲哀。(作者單位:保定市教學儀器站)

關鍵字:教育,湖南,湘潭
About Us - 關于我們 - 服務列表 - 付費指導 - 媒體合作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常見問題 - 友情鏈接
Copyright©2014安裝信息網 www.maerukno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4000-293-296 聯系電話:0371-61311617 傳真:0371-55611201 QQ: 郵箱:zgazxxw@126.com 豫ICP備18030500號-4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安全聯盟認證
91小草欧美性爱-97在线观看视频-99久久免费精品高清特色大片-国产2021中文天码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