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頻道 > 技術動態 > 正文
淺談斯特魯效應中的“自我”呈現

摘要: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人們總是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種角色又有著自己的行為規則和心理特性。在這個由各種不同角色所形成的“角色叢”當中,每一種角色被賦予著不同的社會期待,就必然會產生斯特魯效應中的“角色沖突”問題。而當角色發生沖突的一些緊急時刻,人們的行為往往會出于一種潛意識,“自我”在此刻便呈現出來。但現實中,這種“自我”往往又會同社會所要求人們塑造的“超我”形象產生沖突。
論文關鍵詞:斯特魯效應,自我,范跑跑
  在2008年5月汶川地震發生后10天,都江堰光亞學校教師范美忠在網絡上發表了一篇名為《那一刻地動山搖——5·12汶川地震親歷記》帖子,在帖子中他記錄了自己在地震中棄學生而逃及地震后的經歷,從此得名“范跑跑”,并遭到眾多網友的指責。隨后有關“范跑跑”的報道鋪天蓋地的出現在各大媒體,各大網絡論壇上也掀起了網友們對于“范跑跑事件”的熱議,一時間倒范派、挺范派和中立派三方各執其詞,爭論不休。甚至鳳凰衛視還舉辦了一期《一虎一席談》的節目,讓范美忠就自己“先跑事件”與節目嘉賓展開辯論。誰是誰非,這是一個很難定論的事件,每個人站在不同的立場看待問題的方式都存在各自的差別。W.巴克曾經說過,“某種行為的出現依賴于有機體的生物遺傳和有機體生存其間的后天環境之間的持續不斷的‘互動’。”這就是說,無論是什么樣的行為,都是由這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知識結構等各種因素制約的,這些后天環境再通過自身的生理反應作用于心理,產生導致人們各種行為的心理機制。因此不同的環境之下,人們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機制,行為也會向著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三個不同的層面發展。對于“范跑跑”事件,許多人認為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保護學生的安危是教師應盡的職責和義務。而范美忠臨危而逃,從道德層面是讓人無法原諒的??墒堑赖路矫娴慕逃皇峭A粼诒砻?,當一些緊急狀況發生之時,人們的心理往往不受道德的約束,而本能的表現出“自我”,放棄理想狀態下的“超我”。那么要想真正的塑造一個道德化的環境,是否應該從人的心理機制入手,讓人們學會自身的心理控制呢?
  一
  社會中的個體總是處于一定的社會位置上,或者說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社會對每一個處于一定社會地位上的人有著一定的要求,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社會期望。當個體依照社會對他的要求去履行其義務,行使其權利時,他實際上是在扮演著一定的角色,其社會行為乃是一種角色行為。例如警察,人們對他的社會期望就是保障人民人身財產安全;而醫生,則是治病救人,他們處在不同的位置上,因此扮演不同的角色。
  然而一個人的角色行為不僅與他自己的社會地位或由此決定的身份相關,而且也與和他互動的他人的社會地位或社會身份相關。這種相關往往造成了角色的多重性和復雜性。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歐文·戈夫曼也認為人們總是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他曾經將社會生活比作戲劇,人們的行為都是某種形式上的表演,并指出在不同的社會舞臺上人們所扮演角色是多樣性的,人們對不同“觀眾”會展示出不同的自我。在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引用過威廉·詹姆士的一段名言:社會實踐論文
  通常,面對每個不同的群體,他都會表現出自我中某個特殊的方面。許多青年人在父母和老師面前顯得謙恭拘謹,而在他們“粗魯”的年輕朋友中,卻會像海盜一樣咒罵和吹牛。我們在子女面前的形象當然不同于在俱樂部伙伴面前的形象,我們在顧客面前的形象不同于在我們公共面前的形象,我們在親朋好友面前的形象也不同于在我們的上司和老板面前的形象。
  在不同的群體面前,人們的表現不同,是因為他們站在不同的舞臺上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青年人在父母和老師面前,他是個孩子、是個晚輩,但在他的年輕朋友中,他們是伙伴、是同輩人。由于社會期望的形成和發展受制于一定的社會文化,使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對同類的角色會出現不同的社會期望,從而導致了角色扮演著的不同的角色行為表現。由于個人同時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就必然會產生所謂“角色沖突”的問題。
  心理學家斯特魯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向被試者呈現一系列的顏色塊及表示這些顏色的字詞,要求被試者大聲說出這些顏色,被試者完成的比較順利。然后他又提供給被試者另一些同所表示的顏色不相同的顏色詞匯,并要求被試者大聲說出這些顏色,而試驗者卻不能快速準確地說出這些顏色。這個實驗說明,人們在對某一特定刺激作出反應時,由于不能阻斷對刺激情境無關特征的影響,而難以順利地對這些特定的刺激進行反應,這就是斯特魯效應。而斯特魯效應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與一個人所但當的多角色有關。一個人角色充當越多,越有可能產生斯特魯效應。因為在對特定刺激作出反映時,不同的角色就會跑出來解釋、認同及行動,在同一時間內人的各種思維不可能同時進行,便會形成一種思維混亂,這就是角色沖突后角色之間出現競爭,從而導致斯特魯效應的產生。
  在范跑跑事件中,范美忠就處在一種角色沖突之中,而產生了斯特魯效應。在他的帖子里曾這樣寫道,“在這生死抉擇的瞬間,只有為我女兒我才能考慮犧牲自我,其他人,哪怕是我的母親,在這種情況下我也不會管的。”可以看出,他只愿意為女兒放棄生命,他對女兒的深切情感。作為一個父親,女兒對他的社會期待就是保全生命,來盡一個父親的責任??墒欠睹乐也粌H僅是個父親,他還是許多學生的老師,而作為人民教師,保護學生的安危又是家長社會對他的一種角色期待。這種期待要求,在危險時刻范美忠應該不顧自身性命全力救助學生。而這兩個不同的社會期待,自然產生了角色的沖突。面對這種沖突,人們會如何地作出選擇呢?
  二
  范美忠在其帖子中說,逃跑是自己瞬間的本能行為,但同時也反映了他對自我與他人生命孰為重的權衡,他并不認為作為一個教師,有為救學生而犧牲自己生命的義務,只有為女兒才能犧牲自我。在作為父親和作為老師這兩種角色沖突之下,他本能的選擇了前者。
  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理論中認為,人格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隱秘的部分,它包括人類本能的性的驅動力和被壓抑的傾向,是“一鍋沸騰洶涌的興奮”,遵循的是本能原則。而自我是人格中的意識結構部分,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崽子我和朝我的沖突之間充當仲裁者,即監督本我,又盡可能地滿足本我。而超我,則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追求完美的沖突或人類生活的較高尚行動的主體。”
  在中國的社會中總是追求人類的“超我”狀態,強調“大我”而犧牲“小我”,就是在集體利益面前要犧牲個人利益。面對汶川地震中范美忠的逃跑,很多人加以譴責,從“超我”的層面上來講,要求他作為教師應該顧及到集體的利益,顧及到學生的安危,履行作為一個人民教師保護學生的職責??墒窃?ldquo;地動山搖”的那一刻,潛意識中的那種求生心里以及為了女兒保全生命的自我意識站在了上風。有社會心理學家曾指出,“自我是大多數復雜的相互作用過程的起點,我們對社會行為的理解要從自我開始。”而范美忠逃跑的這一行為,就是自我呈現的結果。
  在危機時刻,許多人無法在自我和超我的沖突之間作出權衡,也許他自我意識很強,也許是超我意識還不夠,無論哪一種,最終都還是拋下了超我,追求自我。2003年自抗擊“非典”以來,北京市有15名醫務工作者在防治“非典”工作中因擅離職守臨危退縮受到不同處理。

關鍵字:社會科學,北京
About Us - 關于我們 - 服務列表 - 付費指導 - 媒體合作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常見問題 - 友情鏈接
Copyright©2014安裝信息網 www.maerukno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4000-293-296 聯系電話:0371-61311617 傳真:0371-55611201 QQ: 郵箱:zgazxxw@126.com 豫ICP備18030500號-4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安全聯盟認證
91小草欧美性爱-97在线观看视频-99久久免费精品高清特色大片-国产2021中文天码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