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頻道 > 技術動態 > 正文
新農村建設中環境經濟協同機制研究(環保)

新農村建設中環境經濟協同機制研究(環保

                              陳潤羊,張永凱

      (蘭州財經大學甘肅商務發展研究中心/農林經濟管理學院,甘肅蘭州730020

摘要:環境壓力日益增大是當前新農村建設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構建環境經濟的協同機制,不僅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需要。在分析了環境經濟協同的主體和作用領域的基礎上,基于協同學、系統論、環境經濟學等多學科的視域,構建了五個相互依存的機制體系:“環境優先”的協同目標與綜合性的協同手段體系之間的雙向反饋調節機制;“政府引導、企業帶動、農戶參與、社會組織服務”的協同主體作用機制;以生態補償為核心的不同主體間、不同地區間的利益協調機制;農村城鎮化、重點地區、關鍵產業和農村空間等協同重點領域的互推共促機制;以及達到協同目標、協同手段、協同主體和協同領域共同促進的組織管理機制。對新農村建設而言,研究闡明了環境經濟協同機制具有理論的多維性和實踐的適用性,可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全面、動態和有序協同。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環境經濟;協同機制;生態文明;美麗鄉村

中圖分類號:F320.1;X22  文章編號:1000-0275( 2016) 04-0769-08

    2006年實施新農村建設戰略以來,我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的“三農”問題逐步得以化解。然而,受自然條件、發展導向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當前我國尤其是西部地區的新農村建設面臨的環境壓力越來越大,資源和環境因素對農業現代化的約束作用更為趨緊。環境經濟的協同推進是當前我國新農村建設中面臨的重大挑戰。

    關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同研究,目前已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國外研究起步更早,其中以研究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關系為核心的環境庫茲涅茲曲線(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最具代表性。GrossmanKmeger首次提出了“EKC”假說,認為環境問題和經濟發展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經濟發展初期環境質量將不斷惡化,在經濟發展超過某一閾值水平后,經濟發展能自動減少甚至消除其對環境的破壞作用。其后,Panayotou、Selden

Song、DasguptaWheeler研究結果大多都證實了“倒U”型曲線的存在。然而,也有一些經濟學家和環境學家對此并不認同。De BruynOpschoor研究發現,并不是所有污染排放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都符合EKC曲線。在研究視角上,國內外的研究主要都從傳統農業改造、可持續發展、生態經濟、循環經濟、平衡發展、生態文明和人居環境等不同視角展開。在研究內容上,國內主要集中在協同效應及其驅動力、耦合仿生及協同管理、不同主體的協同關系、協同進化模型構建等方面。

    結合新農村建設,環境經濟的協同研究逐步引起了學界的重視。從研究的主題看,主要涵蓋:一般意義上的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的形而上的倡導上,李其林等通過提出了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的思路;協同模式的構建上,馮剛和張緒清開展了新農村與生態保護協同的模式研究;新農村經濟、環境等子系統的耦合仿生及協同管理的研究,劉曉艷研究了新農村各子系統的耦合模式、作用機制及耦合仿生規律、模式、機理等問題;耦合協調模型構建和時空分析上,賈士靖等、田萬慧和陳潤羊建立了耦合協調度模型;環境經濟協同的SWOT分析、實證研究、協同的制度和具體策略等方面,陳潤羊分析了西部地區環境經濟協同發展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等因素,總結了一些地區的實踐,構建了環境經濟協同的制度體系,也提出了具體的協同策略。

    盡管在新農村環境經濟的協同研究上已經取得了積極進展,但總體而言,該領域的系統研究不足,協同發展的理論研究比較薄弱,尤其是關于協同的作用機制、動力演化等理論問題尚需深化,這樣的研究現狀難以從理論上有效指導蓬勃發展的新農村建設的實踐?;诖?,從新農村建設面臨的環境挑戰越來越大的現實出發,運用系統學、協同學、環境經濟學等多學科的知識,深入分析經濟與環境子系統之間協同的關鍵要素和作用機制,以期為科學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1環境經濟協同的現實背景

    2012年黨的七八大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為我國現代化“五位一體”的重要構成后,標志著生態文明建設已經上升為我國的國家意志。20154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其中首次提出了“綠色化”的概念。20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我國農業資源短缺,開發過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資源環境硬約束下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必須應對的一個重大挑戰”,并提出了“繁榮農村,必須堅持不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論點和“加強農業生態治理”、“鼓勵各地從實際出發開展美麗鄉村創建示范”的戰略任務。在此背景下,在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新農村建設中環境經濟的協同發展無疑具有重大而現實的意義,其既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也是落實綠色化戰略的重要支撐。

    我國的新農村建設盡管已經取得了積極進展,但其面臨的環境挑戰已成為區域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制約因素。以農業面源為主體的原有農村污染問題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呈現新的形勢:我國化肥、農藥、農膜的施用總量和強度都居高不下,且使用效率低、土地殘留大;畜禽養殖尤其是規?;B殖污染突出,而防治措施未能配套建設。據污染源普查結果顯示,畜禽養殖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中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為當年工業源排放量的3.232.30倍;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一些新的項目也紛紛立項建設,城市和工業環境問題也有向農村轉移的現象;農村垃圾處置、污水處理等基本環境治理設施跟不上農村集聚化的步伐,集中性的環境問題給原本環境自凈能力較強的農村生態系統帶來巨大壓力;一些地方資源約束趨緊,特別是西北農村地區水資源短缺已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等。

    目前,環境問題與貧困、經濟發展等問題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呈現交錯的綜合效應。新農村建設的環境問題有四大特點:原因的復雜性和影響因子的多樣性、來源的廣泛性和類型的多元性、時空的分散性和發生的隨機性、影響的縱深性和治理的困難性等。因此,實施綜合的環境經濟協同戰略,構建環境經濟協同的機制,是建設經濟繁榮和環境友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出路。2環境經濟協同的基本理論闡釋

    德國的赫爾曼·哈肯( Hermann Haken)創立了協同論(Synergetics),其核心原理有:1)協同效應( synergy effects)。指復雜開放系統中大量子系統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整體效應或集體效應。系統中各子系統(要素)能很好配合,就會產生1+1>2的效應。2)支配(伺服、役使)原理( slavingprinciple)。各個子系統參量或因素對系統的影響呈現差異性和不平衡性,但此影響在不同階段和不同時間的反映是不同的。當系統走向有序,到達臨界點或臨界態附近時,最終將出現少數慢變量支配多數快變量的情形。3)自組織原理( self-organizationprinciple)。在一定的外部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質流輸入的條件下,系統通過大量子系統間的協同作用而形成新的時間、空間或功能有序結構。發生需具三個前提:系統必須是開放的、也是遠離平衡的、子系統之間存在著非線性相干作用的系統中。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學界仁智各見。在此界定為:新時期國家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綜合、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和政策體系。其基本內涵有:在指導思想上,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基本理論依據;在實施模式上,立足基本的國情、區情特點和農村實際條件,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在內容上,以發展為主旋律,同時注重民生;在系統結構上,注重經濟、社會和環境等多個子系統的協同性;在目標上,注重當前目標和長遠目標的可持續性等。

    經濟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它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由較低級、較落后、不發達狀態向較高級、較先進、較發達狀態過渡、變化的機制和過程,其內涵比經濟增長更為廣泛、深刻和豐富。經濟發展包含經濟增長,但經濟增長并不等于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更加強調的是經濟系統的協調性、經濟結構的合理性、發展模式的可持續性以及發展成果的共享性等方面。

    環境保護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條件。一般是指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各類環境問題,調控發展和環境之間的矛盾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廣義上是對整個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平衡運行的維護與保護,狹義上是指通過行政、法律、經濟、工程、教育和科技等手段,調控特定區域的人類活動,使人類活動的方式、規模、過程和結果在環境承載力的范圍內,從而保障一定環境標準目標下的環境質量。在此從狹義的角度加以理解。

    立足系統論,新農村視為一個由人口、環境、經濟、資源和科技等子系統構成的復合系統。環境經濟的協同,主要是通過考察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相互關系,研究經濟規律和環境規律互相作用的機制,從而建立環境經濟調控的基本原理,為政府完善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提供科學依據?;趨f同論,新農村建設中環境經濟的協同,就是通過政策激勵和約束、科學規劃和引導、產業升級和改造、環保研發和投入等多種外變量的干預下,努力調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發揮二者的協同作用,從而使新農村建設形成由簡單、無序演化為復雜、有序的自組織結構,促使環境經濟協同效應的產生,實現經濟繁榮和環境友好的雙重目標。從時間演化的角度看,環境子系統與經濟子系統在新農村復合系統中哪個發揮主導作用是變化的,這就需要基于時空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進而識別某一時段新農村復合系統的序參量究竟是經濟因素還是環境因素。如果是環境因素,要實現復合系統的目標就需要通過對環境承載力進行調節、控制,促進序參量協同效應的發揮,實現新農村復合系統由無序向有序的演化。

3環境經濟協同的主體和作用領域

    協同主體就是要解決誰來實現協同的問題。首要的問題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增強各類行為主體的合力作用,并建立各主體之間協同行動的機制。

3.1協同主體的類型及影響因素

    影響和制約環境經濟協同的主體類型主要包括四大類:政府、企業、農戶及社會組織。其中,政府是主導,其職責是制定協同的政策,并監督實施;農村各類企業尤其是涉農企業,是農村產業發展的實體,是實現協同目標的行為主體;農戶是農村產業發展的非企業性主體,數量大、影響面寬,對其進行組織管理有一定難度,其實現協同目標的積極性如何具有基礎性的決定作用;社會組織是促進企業與農戶進行合作、實現政府與涉農企業有效溝通的聯結主體。在新農村建設中,政府、企業、農戶及社會組織等四類主體依據各自的性質特點綜合發揮在環境經濟協同中的作用,而能否產生協同效應取決于各類主體的基本素質,各類主體在實現協同目標中的利益大小或職責是否明確,刺激、調動各類主體實現協同日標積極性的政策力度和制度狀況,對各類主體進行組織管理的能力等因素。

3.2協同主體的作用領域

    1)政府。在遵循經濟規律和環境規律基礎上,政府是經濟規則、環保法律等社會運行規則的制訂者,也是環境經濟協同的管理協調主體。對于中央政府而言,其作用領域是全國性的。主要有:制定和推行全國性的與環境經濟協同有關的如環境評價、資源有償使用、生態補償、排污交易、綠色發展等法律、法規、政策、規劃;建立基于主體功能區的分類政績考核和綜合評價體系;推動協同的理論研究和科技研發;推動協同有關的文化、教育,營造環境經濟協同的良好風氣等。地方政府根據轄區的特點,實施區域性的政策和行動:制定和推行具有地方特點的環境經濟協同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制定和實施循環農業、節能和環保產業等相關規劃;進行環境治理、農田水利等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推進綠色農產品的市場培育;開展環境經濟協同的科技研發與推廣服務體系建設;環境監管向農村延伸等。

    2)企業。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也是環境經濟協同的帶動主體。這里的企業主要是指在農村從事生產經營的實體,包括從事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加工和流通以及經營種植業、養殖業、林業、漁業、手工業和農村工業、服務業的所有企業。作用領域主要有:遵守環保法律法規,履行企業的環保責任,塑造綠色企業形象;進行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實現企業生產經營由傳統型向生態型、循環型、清潔型、環境友好型轉變;實施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推行環境管理體系的標準化認證;組建環保機構,加大環保投入,建設環境治理設施,加強污染治理等。

    3)農戶。農戶是構成農村大系統的基本單元,也是環境經濟協同的微觀主體。其作用領域主要有:實行環境友好型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提高科學種植、養殖水平,降低化肥、農藥施用造成的污染,包括肥料和養分的科學搭配,秸稈的循環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土壤肥力的保護,糞便的沼氣化和歸田、廢物處理,清潔能源的使用、垃圾分類、合理裝修、適度消費、家園和田園的清潔化等。

    4)社會組織。社會組織是社會建設的新興力量,也是環境經濟協同的聯結中介,主要包括涉農類和環保類兩種。涉農類組織主要有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和一些如節水、養殖、種植等技術協會,其協同的作用領域有:架設市場與農戶、生產與技術、政府與群眾、農戶與大學之間的溝通橋梁;通過信息反饋、價格機制推進綠色安全的農產品的銷售;進行生態農業、節水農業、循環農業等農技推廣;對農民的致富能力與科學種植和養殖進行技術培訓;通過科普教育等,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為反映農民的意見和利益提供多種渠道等。環保類組織作用領域有:進行環境教育、響政府提供環境經濟協同發展的有關政策建議、對新農村環境變化規律進行科學研究、開展環??破盏?。

4環境經濟協同的基本機制

    基于新農村建設中環境問題比較突出的客觀背景,深入分析新農村建設中經濟系統和環境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和關鍵要素,構建關于協同的目標、手段、主體和重點領域相互促進和共同演化的作用關系和運行方式,是當前及未來新農村建設亟待解決的重點課題。

4.1建立協同目標和手段的雙向反饋調節機制

    根據協同主體、協同問題的類型、協同的目標、協同手段本身的特點、外部條件等因素,依據適用性、引導性和動態性的原則,進行協同手段的優化選擇。針對某一領域的協同對象時,協同手段的應用是一個體系,并不能截然分開,而是相互依存、彼此互補的。一般而言,協同的手段可以分為三大類:命令一控制型、經濟一激勵型和鼓勵一自愿型。其中,命令一控制型手段是基礎和保障,經濟一激勵型手段是杠桿和導向,鼓勵一自愿型手段是動力和去向。只有三大類手段的綜合配套使用,形成合力,達到新農村建設的行動服務協同目標,手段支持協同行動、目標引導協同手段、手段促進協同目標的良性循環。

    有效實現目標所采取的手段同樣是一套手段體系,具體主要包括技術創新、體制改革、政策創新、投資、財稅、農民教育和培訓、戰略規劃、組織管理等。應當強調的是目標與手段具有整體聯系性,目標只有符合規律和各地區實際條件,有戰略遠見,適應目標要求的手段也就是主要的、重大的措施才會有創新性、健全性、可行性;手段具有創新性、健全性、可行性,才能保證目標得以實現。手段要注重戰略全局上的實用性、有效性及其緊密的配套性。手段有效、健全與否,就看它能否有效實現目標。

4.2構建協同的主體作用機制

    作為環境經濟協同過程中的實踐者,政府、企業、農戶和社會組織各自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實現協同目標的關鍵。

    1)協同主體的作用關系。只有政府、企業、農戶和社會組織各自發揮的作用形成最大合力,環境經濟的協同發展才能實現?;趨f同主體的職能,以及環境經濟協同的特點,構建“政府引導、企業帶動、農戶參與、社會組織服務”的“四位一體”協同作用機制,是實現協同目標的主要途徑。在新農村這個復雜系統中,農民不僅是環境經濟協同的參與主體,也是協同的受益主體(經濟收益和環境收益)。在協同過程中,農戶需要發揮能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主動參與到實現協同目標的社會實踐中,成為環境經濟協同的基礎力量。企業在履行環保主體責任、積極投身到新農村建設中的同時,還應與當地農戶形成協作、互動的關系,要發揮企業經濟實力強、組織性高、管理效率高、社會化生產經營能力強等方面的優勢,通過“公司十農戶”或“公司+農戶+生產基地”等方式,給當地農戶提供信息、資金、技術、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導,將越來越多的農戶吸引、組織到實現協同目標的轉型發展過程中,真正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是引導、推動環境經濟協同的決策和管理機構,企業、農盧以及社會組織也都需要政府在政策、法律、項目等方面的支持;同時政府還需要對企業、農戶和社會組織等主體進行必要的約束和監督,理順這幾個主體在環境經濟協同中的利益關系,引導各參與主體的行為目標趨于同向。社會組織應充分發揮聯系農戶,面向市場、延伸產業鏈和對接企業和政府等方面的作用,指導、幫助農戶開展環境友好型活動,實現生產經營轉型和生活方式轉變。只有這四類主體真正能“協同一致”和“四位一體”,則環境經濟的協同才是持續、長效和有序的(圖1)。

新農村建設中環境經濟協同機制研究(環保)7092.png 

    2)協同主體作用的動力。“四位一體”的協同作用機制的有效運行依賴于協同主體動力的激發。對于企業而言,積極參與環境經濟的協同,一方面是企業履行環保主體責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綠色企業形象,進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擴大企業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獲得更大的利潤,在政策、項目、用地等方面有利于獲得更多的政府支持。對于農戶而言,積極參與環境經濟的協同,在改善生產生活環境的同時,將提高生活質量,可進一步增收節支,進而會有助于獲得政府的貸款補貼等支持。對于社會組織來說,以追求社會公益和環境公平為基本訴求,積極參與環境經濟的協同,為政府、企業和農戶的溝通交流搭建平臺,拓寬渠道,可增大其影響力,推動自身建設,獲得政府的扶持,為其更大的發展開拓空間。對于政府而言,引導環境經濟的協同,是其必須履行的政治責任。政府通過有效地行使對企業、農戶和社會組織的監督管理職責,為企業、農戶和社會組織提供服務和指導,促進各主體之間的協調統一和協同目標的實現,贏得社會的信任和支持,是政府成功管理社會的重要體現。

4.3建立利益協調機制

    利益的協調是協同作用機制的核心,在新農村建設的環境經濟協同中,涉及到不同主體間、不同地區間的利益博弈,特別是生態地位重要的西部地區,為了生態保護,只能限制或約束經濟發展行為,這就導致部分主體、部分地區的利益受損,因此,如何進行環境保護外部性的內部化,使生態環境保護的受益者付費、受損者得到補償,并確保生態保護工程、環境治理工程、環境基礎設施等的投資者得到合理回報,這就需要從機制上激勵協同主體的

積極性,基于此,以生態補償政策為基礎構建利益協調機制是協同模式實施的必要條件。

    在此涉及幾個關鍵:第一,建立和擴大利益共同體。努力找到企業、農戶和社會組織等協同主體的利益交匯點,進而通過協作共贏,從整體利益來看,使協同合作的利益大于各個利益的總和,推進經濟與環境系統的不斷融合。第二,對利益受損害的主體進行補償。在協同的過程中,有時盡管整體利益大于各個利益之和,但也不可避免會出現使部分主體利益受損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為求得協同的整體推進,就需要在整體利益中,給予利益受損的主體提供必要的和適當的利益補償,以減少協同的阻力,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如政府給予采用環保技術的企業稅收優惠;給予推廣農業環保新技術試點示范、教育培訓農戶的社會組織給予項目支持;給予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畜禽糞便等農村廢棄物建設沼氣池的農戶給予生態補償、貸款補貼等。除此之外,還需限制不合理的利益訴求,制定和實行協調各方利益的政策、制度,創新和完善利益協調機制,增強各類主體追求環境經濟協同的積極性。

4.4建立協同重點領域的互推共促機制

    整體而言,新農村建設中環境經濟協同涉及四大重點領域:農村城鎮化、重點地區、關鍵產業和農村空間,這“四位一體”的重點領域進行突破,并形成“四位一體”互相推動的良性格局,環境經濟協同的目標才能實現。

    “四位一體”的重點協同領域中,生態型農村城鎮化是主要推動力,也是新農村建設協同推進的主要方向。通過生態型城鎮化建設,有效轉移農業人口,減輕區域人口壓力,推動農村空間的重建,有利于土地的集約和規?;?,同時,為重點地區和關鍵產業的環境經濟協同,創造有利條件并提供支持。農村空間是實施協同發展的微觀領域和關鍵環節,重構農村產業空間、生態空間、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可以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升級改造,并為重點地區的協同提供空間布局的支持。重點地區先行突破和關鍵產業融合推進無疑是協同推進的主要載體和關鍵對象,區域和產業的協同也是互相交錯,彼此促進的。產業協同要具體落實在具體的空間區域上,同時,區域的協同也要靠產業協同來完成。當然,區域和產業的協同,也從另一個方面會促進城鎮化的發展,為進一步的農村空間重構創造必要條件。所以,在實施環境經濟的協同時,就需要構建“農村城鎮化、重點地區、關鍵產業和農村空間”等“四位一體”互助共推的有效機制。

4.5建立協同推進的組織管理機制

    根據協同主體、協同手段、協同對象和協同目標之間內在的作用機理和動態的特征,創新和完善組織管理方式,以便充分發揮各類主體的積極性,以合理、有序、高效的方式實現預期目標。協同主體、協同手段、協同對象和協同目標之間有其內在的作用機理(圖2)。協同主體運用協同手段作用于協調對象以實現協同目標,協同目標的實現情況又反饋到協同主體,促使協同主體調整、完善協同手段和作用于協同對象的方式,更有效地實現協同目標。

新農村建設中環境經濟協同機制研究(環保)8964.png 

    在一定程度上,協同主體同時又是協同對象,如農戶、企業、政府等,他們的經濟和社會行為必須納入協同的約束過程中,服從協同目標的要求。譬如鄉政府的行為必須納入縣政府的協同管理之中。協同對象主要應包括三部分:經濟發展過程;環境變化過程;經濟發展與環境變化的相互作用過程。經濟發展又包括產業發展、科技進步、生活消費、經濟轉型、人口素質變化等。環境變化包括經濟社會發展引起的環境變化和自然因素引起的環境變化兩方面。經濟發展與環境變化的相互作用包括經濟社會發展對環境的正面和負面作用,以及環境對經濟的正面負面作用等。

    基于協同目標的協同主體在實施協同手段,以發揮協同的效果時,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是兩個必須的關鍵要件。組織管理和反饋聯系過程中信息狀況具有重要性作用,保證信息的完整和暢通,可防止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對稱以及信息不準確等“信息失靈”問題,便于協同主體間充分的溝通和互動。而公眾參與無疑是協同的持久動力,可以進一步促進和推動環境經濟協同深層次、寬領域的發展,最終促成建設經濟發展、環境友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5結論

    在資源和環境因素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的基本約束因素的背景下,構建環境經濟的協同機制無疑是當前新農村建設升級到美麗鄉村建設的根本機制。環境經濟協同機制就是要通過物質交換、能量流動和信息交流,實現協同目標、協同手段、協同策略、協同主體和協同領域的整體聯系和共同促進。

    在環境經濟協同的基本機制中,協同的目標和手段的雙向反饋調節機制是基礎,協同的主體作用機制是運行的主要動力,利益協調是環境經濟協同機制的核心,協同的重點領域是環境經濟協同機制的作用對象;而協同的目標一手段、主體和作用對象的運行則要依靠組織管理機制的建立,協同的目標、手段、重點、進程相互之間具有規律性聯系、反饋式聯系,它們彼此影響、作用,通過一定的組織管理措施,可以達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全面、動態、協調推進。因此,這里所設計的環境經濟協同機制具有可行性。

    整體而言,環境經濟的協同推進,在我國區域整體上具有普遍的價值,但對欠發達的西部地區更具迫切性,因為西部地區多種屬性的空間重疊功能突出:貧困地區與生態脆弱區、限制和禁止開發區、老少邊窮區高度重疊。環境經濟協同機制的實施,有賴于從政策設計層面對協同主體進行功能界定以及對協同發展給予動力激勵,更需著力引導和調適農民的環境友好性行為:首先,從組織化的角度來發展壯大各類農業經濟組織,為農民參與協同、發出聲音和協調利益提供平臺和渠道;其次,從生態補償機制上完善各類獎勵、補貼、補償等政策,保證不同生態功能區域間的基本環境公平;再次,提供必要的環境公共產品,完善農村垃圾收集和污水處理體系,研發和推廣因地制宜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技術、農業廢棄物的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生態養殖技術和循環農業技術,增強產業與科技的融合度;最后,制定針對農民及新型經營主體從事環境友好型生產行為的補償政策,提高補償標準,調動其積極性。

    總之,在當前的新農村建設中,環境問題與經濟發展問題、扶貧問題等多種問題相互交織并呈現綜合的累積效應,這就需要尋求一種新的突破性戰略——“環境經濟協同戰略”——來化解當前農業現代化過程中面臨的資源約束趨緊、環境壓力增大等多種現實矛盾。無疑,環境經濟協同機制是其有效途徑和重要載體,只有實現經濟繁榮和環境友好型的新農村建設,夯實升級版的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才能實現美麗中國的宏偉藍圖。

關鍵字:

招商信息月點擊排行

About Us - 關于我們 - 服務列表 - 付費指導 - 媒體合作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常見問題 - 友情鏈接
Copyright©2014安裝信息網 www.maerukno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371-61311617 郵箱:zgazxxw@126.com 豫ICP備18030500號-4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安全聯盟認證
91小草欧美性爱-97在线观看视频-99久久免费精品高清特色大片-国产2021中文天码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