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頻道 > 技術動態 > 正文
鄉村旅游開發中鄉村文化生態建設研究(農業)

鄉村旅游開發中鄉村文化生態建設研究(農業)

                               翟向坤1,郭凌2

  1.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旅游管理教研室,北京100048;2.四川農業大學旅游學院,四川都江堰611830

摘要:鄉村旅游是發展鄉村經濟、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優化鄉村地區產業布局的重要力量,鄉村文化生態是鄉村文化與自然環境的耦合、是維護鄉村社會穩態延續的重要動力?;谖幕鷳B理論,分析鄉村旅游開發中面臨的文化生態失衡問題,并探討解決鄉村文化生態失衡的路徑。結果表明,在我國鄉村旅游快速發展中,鄉村文化生態建設在時間與空間兩個層面上面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時間層面上鄉村傳統文化正朝著喪失“原真性”的方向發生變遷,在空間層面上旅游開發破壞著鄉村傳統文化賴以存在的文化生態環境。鄉村文化生態系統的固有特性、鄉村旅游開發理念錯位與技術良莠不齊、鄉村居民參與旅游發展的不充分是導致鄉村文化生態失衡問題的主要因素。因此,樹立科學的旅游開發理念來指導合理的旅游開發模式,提升規劃和設計水平為鄉村旅游開發提供技術支持,建立良好的社區參與機制來保障鄉村居民的社區參與權,是在鄉村旅游發展中實現鄉村文化生態建設的主要路徑。

關鍵詞:鄉村旅游;鄉村文化;文化生態;生態失衡;生態建設

中圖分類號:F320.3   文章編號:1000-0275( 2016) 04-0635-06

  鄉村發展一直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關鍵所在,黨與國家一直高度關注我國鄉村的發展問題。自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美麗鄉村”的重大戰略布局后,20132月農業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意見》,指出從鄉村的產業布局與文化生態實際出發抓住鄉村文化保護與產業發展的內在聯系,從產業聯動、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的層面推動農村發展。

    鄉村旅游是指在鄉村范圍內,利用鄉村自然環境與人文風情等旅游資源,通過科學規劃與開發設計,為游客提供觀光、休閑、度假、體驗、娛樂等多項需求的旅游經營活動。我國學術界一直重視對旅游開發與鄉村文化生態建設之間關系的研究。就文獻而言,一是肯定鄉村旅游對鄉村文化生態建設的貢獻。秦紅增等指出“鄉村旅游是促進文化生態的生產性保護與活態傳承的重要手段”。二是從發展模式、規劃開發、景觀設計、空間重構等方面對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的鄉村文化生態建設進行了探索。李星明等通過對文化生態系統與旅游規劃系統的耦合構建出旅游規劃的文化生態理論。陳睿智和董靚指出要結合鄉村既有景觀要素設計鄉村生態旅游景觀,以發展鄉村經濟、建設文化生態。三是伴隨中國鄉村旅游發展進入調適期、過熱的旅游業對鄉村旅游目的地文化生態建設的負面影響日益顯露,鄉村旅游發展中面臨的鄉村文化生態問題也受到了一定的關注。杜艷指出鄉村旅游的不恰當發展會導致鄉村文化生態失衡。

    中國30多年旅游發展實踐也證明,鄉村旅游開發在改善鄉村地區人居環境、優化鄉村地區產業布局,最終促進鄉村地區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另一方面也引發了鄉村生態環境的破壞、鄉村傳統文化的威脅、鄉村社會價值觀的遺失等問題,極大危害到鄉村地區的文化生態。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文化生態理論為指導,分析鄉村旅游開發中鄉村文化生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討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探索旅游開發中的鄉村文化生態建設路徑,無疑對保護鄉村文化生態、推動鄉村旅游可持續開發,最終實現鄉村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1相關理論與分析框架

1.1相關理論

    費孝通先生認為文化是“依賴象征體系和個人記憶而維護著的社會共同經驗”。文化生態理論則是借用生態學的理念以研究文化的結果,由美國文化生態學家斯圖爾德于1955年首次提出。斯圖爾德開創性地把生態學原理引入文化研究中,發現了文化與環境因果關系,并系統論證了其對于人類社會組織的作用、類型與意義。根據斯圖爾德,文化生態包括文化的內部生態秩序與外部生態環境兩個方面的內容。內部生態秩序是指“以一種類似自然生態的概念,把人類文化的各個部分看成是一個相互作用的整體,而正是這樣互相作用的方式才使得人類的文化歷久不衰,導向平衡。外部生態環  境則是強調人類的文化與其所處的自然生態環境之  間的相互影響關系。據此,本文中的鄉村文化生態,  是指鄉村文化各要素之間、以及鄉村文化與其所處鄉村生態環境之間的制衡關系。影響鄉村文化生態的重要因素有兩個,一是自然地理環境,二是社會生產方式。實踐證明,鄉村生產方式越簡單就越依賴自然地理環境,鄉村發展相應受環境的制約也就越大。而鄉村文化生態環境正是這種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生產方式、與鄉村文化融合形成的鄉村文化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空間條件的總和。

    “鄉村文化生態”與“鄉村原生態文化”是相互區別但又關聯的兩個概念。根據文化生態學的研究范式,原生態文化是從“原生態”概念衍生出來的對于某些文化形態的表述。就鄉村地域而言,鄉村原生態文化是特定自然生態環境下產生的鄉村文化,是鄉村文化與自然地理的耦合。鄉村旅游開發高度依賴鄉村的文化自然資源,根本原因在于鄉村文化所具有的“原真性”是旅游開發中的重要吸引物。因此,作為旅游資源的鄉村文化從本質上是在一定的鄉村文化生態環境下形成的“原生態文化”。

1.2分析框架

    恩格斯將時間與空間視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時空設置作為社會文化關于時間和空間的劃分、標志和安排,由此成為生活世界的基本結構。據此,本文從“時間”與“空間”兩個層面,構建研究鄉村旅游發展中鄉村文化生態建設問題的分析框架(圖1)。在時間層面上,提出文化伴隨鄉村旅游開發的深度而不斷積累,伴隨旅游發展的不同發展階段而變化,鄉村旅游開發推動了鄉村文化的變遷。在空間層面上,提出鄉村旅游開發改變了鄉村的社會生產方式與自然地理環境,從而改變了鄉村的文化生態環境,最終改變了鄉村傳統的文化生態。由此,鄉村旅游開發中鄉村文化生態的“失衡”體現在“時間”與“空間”兩個層面:在時間層面,鄉村旅游開發破壞了鄉村傳統的自然環境與人文風情,導致鄉村傳統文化朝著喪失其“原真性”的方向發生變遷。在空間層面上,鄉村旅游開發破壞了鄉村文化賴以存在的文化生態環境,卻又沒有力量建立并維系新的文化生態環境。

鄉村旅游開發中鄉村文化生態建設研究(農業)2576.png 

2鄉村旅游發展中文化生態失衡的表現形態

    鄉村文化有不可再生性,在鄉村文化生態變化的背景下,鄉村傳統文化一旦消逝、鄉村自然生態環境一旦破壞,將是無法挽回的損失。然而在我國鄉村各地旅游發展中,這種遺憾已經而且仍在繼續發生。

2.1在時間層面上,鄉村傳統文化朝著喪失其“原真性”的方向變遷

  原生態文化的“原真性”有三方面內容:一是文化生存于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以民眾的日常生產生活為主要內容,而非存在于舞臺上的表演;二是文化的主體是普通民眾;三是文化的形式質樸,原汁原味。

    1)鄉村旅游目的地出現了“舞臺化”傾向,引發鄉村文化真實性問題。我國許多旅游發展后的鄉村如同一個“舞臺”,旅游從業人員即舞臺上的演員,這些從業者在提供旅游服務的過程中,以自己的言行舉止影響游客的活動、塑造游客對旅游目的地社會文化的認識。因此,旅游的開發往往會促使鄉村旅游目的地通過“舞臺化”的表現手段將鄉村傳統文化進行粗淺的展現,以迎合游客的消費需求。如四川省第一批4A級鄉村旅游景區——三圣鄉紅砂村在發展旅游前是一個客家村落,為了激發和滿足游客對川西文化的想象,紅砂村大量興建川西民居建筑,將川西文化強行“植入”紅砂村。受此誤導,游客或將“舞臺化”的鄉村文化視為“真實”的鄉村文化,從而導致“舞臺化”的鄉村文化擠占鄉村傳統文化生存空間,使鄉村文化失去“真實”存在的基礎;或對這種“舞臺化”的鄉村文化的“原真性”產生質疑,從而無法投入到社區的鄉村文化當中去、拒絕消費“舞臺化”的旅游商品。兩種結果都造成了鄉村文化的商品化危機,極大威脅到鄉村的文化生態。

    2)鄉村旅游目的地出現“飛地化”現象,致使鄉村傳統文化的主體瀕于消失。在我國許多的鄉村旅游目的地發展后,外來投資者占據著旅游業中的經營者地位,占有絕對或者絕大部分的受益權,使鄉村旅游目的地成為了投資者的“飛地”。在我國鄉村旅游發展中,受資金、技術、能力等因素影響,管理層與報酬高的工作基本由外來投資者從事,他們租賃村民的土地開展旅游接待,以較低廉的勞動力價格聘用當地居民。當地居民大多只能從事低報酬、技術含量低的輔助性工作。并且,由于在就業方面缺乏競爭優勢,即使同樣的崗位,當地居民的勞動報酬往往低于外來的雇傭勞動力。同時,投資者、雇傭人員、游客涌入鄉村后,對旅游消費品、基本生活用品的需求推動了物價上漲、鄉村呈現出明顯的“賣方市場”。鄉村居民在生活、就業雙重壓力下大量外遷,致使鄉村傳統文化的主體瀕于消失。如對全國第一批4A級鄉村旅游景區——三圣鄉紅砂村調研中發現,“紅砂村農家樂三分之二的老板換成了外來人氏”。

    3)鄉村文化出現了“庸俗化”現象,喪失了原汁原味的鄉村文化內涵。目前,我國一些地方在鄉村旅游開發中,為了迎合一小部分游客低俗的娛樂心理,開發出一些落后文化,導致鄉村文化的庸俗化。如安徽黃山市一鄉村旅游景區重現的“鬼子進村”場景,在這個集體參與的旅游項目中,游客分別扮鬼子、漢奸等。“鬼子進村”旅游項目讓歷史失去了應有的嚴肅性,歪曲了鄉村淳樸的民風,降低了鄉村文化的品位,是典型的鄉村文化“庸俗化”的表現。此項目引發了絕大多數游客的反感與憤慨,項目開發不滿一個月就在的強烈質疑中被叫停。另一方面,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我國鄉村旅游開發也出現了旅游商品以假亂真、濫竽充數的現象,亦是典型的鄉村文化“庸俗化”的表現。一些鄉村旅游接待點用批發自家禽養殖場、飼料喂養生產的雞場雞,冒充“自產自銷”、“純谷物喂養”的“土雞”,高價銷售給游客。這種以假亂真、濫竽充數的行為一旦被游客發現,必定引發游客的不信任,導致其對鄉村文化的情感疏離。

2,2在空間層面上,鄉村旅游開發破壞了鄉村傳統文化賴以存在的文化生態環境

    鄉村文化生態環境既屬于一個物質空間范疇、也屬于一個人文空間范疇,包含有鄉村自然地理環境、鄉村文化歷史環境兩方面因素。鄉村旅游開發破壞了鄉村傳統文化賴以存在的文化生態環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鄉村旅游改變了鄉村的自然地理環境,割裂了鄉村文化與鄉村文化生態環境的聯系。鄉村文化應于生產、生活的需要而存在,因此從產生到發展,演繹都直接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和束縛,直至與自然地理環境形成對應匹配的共生關系。目前中國許多地方的鄉村旅游開發改變了鄉村的物質空間,割裂了鄉村文化與鄉村自然地理環境的聯系。以川西地區林盤旅游開發為例,林盤由農舍、周邊高大喬木、竹林、溪渠小道及外圍耕地等自然環境組成,是川西農耕文化的重要載體。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在發展鄉村旅游過程中,為了建設景觀大道、整理土地修建商業設施,大多在拆除林盤后另外找空地集中修建川西民居風格的村民安置小區,村民安置小區既自住、也接待游客。這樣一來,林盤內部由“屋、林、水、田”構成的自然環境被完全破壞,農耕文化賴以存活的自然地理環境被摧毀。鄉村旅游在改變鄉村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同時,也割裂了鄉村文化與鄉村文化生態環境的聯系。

    2)鄉村旅游破壞了鄉村文化空間的“場所感”,割裂了鄉村文化與鄉村歷史文化環境的聯系。一直以來場所感被視為聯系鄉村文化與鄉村歷史文化環境的紐帶,因此對鄉村文化生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鄉村文化空間“場所感”的破壞體現在旅游開發后鄉村傳統禮俗失去文化隱喻、親緣關系逐漸淡漠、鄰里關系逐漸功利等現象帶來的維系鄉村歸屬感力量彌漫功利氣息;鄉村空間肌理斷裂、鄉村空間尺度失調、傳統建筑風貌喪失等現象導致的鄉村空間感力量弱化上。前者例如,傳統鄉村社會具有祭祀、娛樂和物資交流功能的廟會,在鄉村旅游開發中往往被隱去祭祀的意義只保留后兩項。然而作為鄉村文化的重要內容,祭祀的意義消逝不僅是廟會主要功能的缺失,也意味著鄉村民間信仰禮俗意義的喪失,這在一定程度加劇了旅游發展中鄉村親緣關系淡漠、鄰里關系功利化等諸多問題。后者譬如,鄉村旅游開發拆除川西林盤、集中安置居民,林盤內的溪渠小道被筆直的柏油馬路所替代,風貌統一的安置小區沿柏油馬路比肩而立?,F代主義式的城市規劃手法在設計時完全忽視了當地村落原有的空間肌理,以及因此而形成的親切生活空間。

3鄉村旅游發展中文化生態失衡的原因

    鄉村文化生態系統既建立在相應的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生產生活方式上,也在現代化、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受到多元因素的影響。因此,鄉村文化生態失衡的原因是多樣的。本文把對鄉村文化生態失衡置于鄉村旅游發展的微觀環境中探討,以尋找我國鄉村旅游開發中文化生態失衡的原因。

3.1鄉村文化生態系統固有的特性

    鄉村文化生態系統具有功能性、平衡性、演化性等特質。在功能性方面,我國鄉村在旅游發展前大多以農業生產為生計手段,注重人與環境的和諧。旅游發展后,鄉村建設對鄉村文化生態系統的功能需求減弱或者依賴度,鄉村文化生態失衡危機加劇。就平衡性而言,鄉村文化生態系統本身是開放的,如果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與輸出在較長時間趨于相等,即使有外力干擾,系統結構和功能也能通過自我調節恢復到原初的穩定狀態。而根據演化性,鄉村文化生態系統調節能力具有限度。一旦超越了限度,系統自動調節能力將降低甚至消失從而導致文化生態失衡。鄉村旅游開發中的鄉村文化生態失衡,就是超越鄉村文化生態系統的限度推動旅游發展所導致的結果。

3.2鄉村旅游開發理念錯位

    我國鄉村旅游發展中出現的文化生態失衡問題,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理念的問題,即開發鄉村旅游緣由何在。顯然,發展鄉村旅游并不是簡單的追求經濟利益,而是為了實現鄉村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發展。鄉村旅游開發出現的文化生態失衡只是表象,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開發與保護關系的失衡。體現在鄉村旅游開發中,重視物質空間建設而輕鄉村發展中應有的文化傳承與歷史延續,由此,割裂了鄉村文化與鄉村歷史文化環境的聯系;在建設物質空間時,重視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忽略鄉村自然地理環境對鄉村文化的影響,損害了鄉村文化存在的空間底板;在鄉村文化的產品開發中,重旅游商品的外在形式,輕視旅游產品的文化底蘊,引發鄉村旅游目的地舞臺化、非地化,鄉村文化庸俗化等現象。

3.3鄉村旅游開發技術良莠不齊

    鄉村旅游開發是對鄉村文化資源與自然資源的重新整合過程,這一過程凸顯了鄉村旅游開發對技術的要求。鄉村旅游開發技術良莠不齊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規劃技術良莠不齊,截止目前,全國甲級、乙級旅游規劃機構超過200家、丙級旅游規劃機構不計其數,各類旅游規劃單位的從業人員已經超過10萬人。規劃機構水平實力不一、從業人員水平不齊、專業性不強,很多機構為了經濟利益什么規劃都做。二是設計技術良莠不齊,致使村莊出現嚴重的“景觀污染”或“千村一面”現象。而這樣簡單的符號復制湮沒了鄉村的文化特色、讓眾多鄉村面貌趨同,極大損害了鄉村文化的多樣性,對鄉村文化生態造成威脅。

3.4鄉村旅游目的地居民未能充分參與旅游發展

    鄉村旅游目的地居民既是鄉村文化的擁有者,也是鄉村文化生態失衡的直接承擔者,理應成為鄉村文化生態保護的主體。鄉村旅游目的地居民未能充分參與旅游發展,既體現于缺乏鄉村旅游規劃的話語權,也體現在不能充分獲取鄉村旅游帶來的利益。鄉村旅游目的地居民未能充分參與旅游發展與鄉村文化生態失衡相互影響。如前文分析,鄉村旅游目的地居民大量外遷,無形中斷了鄉村傳統文化傳承延續的鏈條,沖擊了鄉村傳統文化代際傳承機制,削弱了鄉村文化生態保護的主體力量。另一方面,鄉村既是鄉村居民的生活家園、也是其精神家園;即使能在鄉村以外的地方獲得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鄉村居民依然對鄉村有著割不斷的情感歸屬。鄉村文化生態的惡化,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鄉村居民,尤其是鄉村年輕一代,對鄉村“家園”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反過來加劇鄉村居民的外遷、進一步刺激鄉村文化生態的惡化。

4我國鄉村旅游發展中文化生態建設路徑

  根據對我國鄉村旅游發展中文化生態建設的問題分析,鄉村旅游開發應遵循有利于鄉村文化傳承價值的目標,有效保護鄉村原生態特質及其文化空間、創造有利于鄉村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生態環境,實現鄉村旅游開發中的鄉村文化生態建設。4.1樹立科學的旅游開發理念,采取合理的旅游開發模式

    發展鄉村旅游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科學理念,通過保護鄉村傳統文化、建設鄉村文化生態,最終實現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實現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一是要把鄉村全面發展視為鄉村建設的終極目標,不以破壞鄉村原有自然與文化環境為代價謀取鄉村旅游經濟的增收。二是可以采取“旅游目的地發展旅游業有所限制”的“前臺一帷幕—后臺”旅游開發模式。打造“前臺”來“舞臺化”展示鄉村文化、大規模接待游客;建設“后臺”以“真實性”保護鄉村文化,只對少部分與后臺相關或后臺允許進入的人才(如科研者等)開放;設置“帷幕”來分割前臺與后臺。在許多民族地區旅游發展中,這種模式已取得良好效果,可以在鄉村旅游開發中嘗試,探索鄉村文化生態建設路徑。4.2提升規劃和設計水平,提供鄉村旅游開發技術支持

    鄉村旅游開發的技術既包括規劃技術,也包括設計技術,良好的開發技術能夠為實現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提升鄉村旅游開發的技術水平,一是要提升規劃水平。在規劃主體上,邀請專業的鄉村旅游規劃公司、農業領域的專業咨詢策劃公司或者高級別的綜合旅游規劃公司承擔鄉村旅游開發項目。承擔規劃任務的規劃主體也要摸清鄉村文化家底,在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下“一村一策”,將鄉村文化生態建設融人到鄉村旅游開發中去。二是要提升設計水平。如建筑的設計要在生態景觀理論和技術指導下,尊重各鄉村特色與風貌,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汁原味的鄉村文化和鄉土特色。鄉村整體設計要立足于鄉村地域范圍內的自然與文化資源,深度挖掘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符號,不能簡單的復制、抄襲。在鄉村設計中彰顯鄉村文化特色,無疑是鄉村旅游發展中鄉村文化生態建設的重要路徑之一。

4.3建立良好的社區參與機制,保障鄉村居民的社區參與權利

    鄉村旅游社區是多方利益主體活動的空間,鄉村旅游開發是多方利益主體共同參與的過程。因此,鄉村旅游開發要建立良好的參與機制,保障鄉村居民的社區參與權利。一是鄉村旅游開發要充分尊重社區居民意愿??梢钥紤]選擇鄉村的“經濟能人”、“文化能人”等作為鄉村居民的代言人,在鄉村旅游規劃、管理與監督中,聽取并采納其合理的意見。二是鄉村旅游開發要賦予或夯實社區居民及社區的參與權力。要通過加強鄉村旅游社區基層民主建設,

為社區居民參與構建旅游制度提供路徑依賴。還要做好社區居民的人力資源建設以及集體資源的價值評估,提高鄉村居民參與旅游發展的技術水平與管理能力,將鄉村居民擁有的集體資源轉化為其投入旅游的集體資金,通過股份化等多種形式維護居民對鄉村資源的使用權。

關鍵字:

招商信息月點擊排行

About Us - 關于我們 - 服務列表 - 付費指導 - 媒體合作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常見問題 - 友情鏈接
Copyright©2014安裝信息網 www.maerukno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371-61311617 郵箱:zgazxxw@126.com 豫ICP備18030500號-4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安全聯盟認證
91小草欧美性爱-97在线观看视频-99久久免费精品高清特色大片-国产2021中文天码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