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頻道 > 技術動態 > 正文
農戶生計分化對農民新村建設的影響(農業)

農戶生計分化對農民新村建設的影響(農業)

——基于山東沂水縣農村的實證調查

                        李燦1,2,張佰林3,張鳳榮4

1.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廣東廣州510642;2.國土資源部建設用地再開發重點實驗室,廣東廣州510642;3.天津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天津300387;4.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北京100193

摘要:農戶生計分化成為快速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最顯著的特征,當前農民新村建設模式需要適應農戶生計分化和農業生產生活的雙重要求。以山東省沂水縣4個典型村為例,通過實地調研,從農戶就業結構、收入結構、就業時間結構三個方面分析農戶生計結構呈現的特征,探討農戶生計分化與農民新村建設的影響。結果表明,1)調研村農戶生計非農化傾向明顯,4個村莊人均非農收入和勞均非農就業時間比重均超出70%,生計收入主要依靠非農業生產,但是農業生產仍然是農戶重要的生計方式;2)受縣域和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靠近縣城的韓家曲村農戶生計多元化越突出,縣域內就業生計表現明顯,而遠郊、偏遠山區的李家營村、四旺村和東土溝村農戶非農化生計以縣域外就業為主;3)近郊村非農生計結構突出,其新村建設宜傾向于集中形態;遠郊、偏遠山區農業生產占據主導,其新村建設宜適當分散布局;4)集中上樓的模式忽略了農村農業生產的需要,農民居住方式超前于農戶生計分化,會對農村生產生活造成不利影響。研究表明農民新村建設要考慮農戶生計分化出現的新特點,匹配多元化的農民新村建設模式。

關鍵詞:農戶生計;農民新村;非農化;農村居民點整治;沂水縣

中圖分類號:F328   文章編號:1000-0275( 2016) 04-0754-06    

伴隨著中國城鄉轉型發展進程加快,農戶生計分化成為快速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最顯著的特征,反映了新形勢下農民對農村非農化和城鎮化的內在要求。農戶分化說明農民對土地的依賴程度降低,必然會對農民新村建設產生重要影響。當前,借助于土地整治平臺,使農民居住向中心村集中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要目標。由于經村莊整治建設的農民新村仍然是農民生產生活的載體,農戶生計分化后的農村經濟和農民就業格局對農村發展影響較大,因此,農民新村建設既要考慮農戶生計分化后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又要考慮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兼業農戶以及非農就業農戶脫離農村轉為城鎮居民的長遠規劃。

    從實踐效果看,農民新村建設改變了舊村臟亂差的面貌、改善了農戶生活居住環境,但由于樓房和平房在結構和功能上的差異,導致不同形式的新村對農戶生計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農村新建的樓房社區,使農戶失去了庭院經濟和農業生產資料放置場所,不顧農戶生計分化的事實,正引起社會的較大關注。農戶生計分化受到地域區位和資源環境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且農戶生計分化結構直接影響新村建設的效果,因此,新村建設必須要基于農戶生計分化的現狀及趨勢,不能搞一刀切式的“農民集中”和“農民上樓”。在土地資源供給緊張

形勢下,農村居民點整治分區與空間重構、村莊集約化發展、農村社區整治模式等議題受

到學界研究的青睞,而有關農戶生計分化對土地利用的影響也受到部分研究者的關注,這些研究為政府關于農村居民點管理決策提供了豐富的研究參考,但是研究關注點多集中在農村居民點整治地塊的空間布局,關于農戶生計對村莊建設布局的影響考慮還不足,缺乏對農民新村住宅內部形態及其不同生計農戶的適應性分析。在當前農戶對改善居住環境需求出現一系列新特征的背景下,農村新村建設模式急切需要適應當前農戶生計出現的變化特征?;诖?,本文以山東省沂水縣為例,通過對4個典型農村的實地調查,從農戶就業結構、收入結構、就業時間結構三個方面構建農戶生計量化方法,以此測算農戶生計的分化特征,探索不同類型農戶面臨的新問題和對新村建設的需求,為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村居民點整治提供借鑒和參考。

1研究方法

1.1研究區概況

    沂水縣位于山東省臨沂市北部,地處沂河上游,沂蒙山腹地。2014年全縣轄19個鄉鎮,1 040個行政村,總面積2 434.8 km2,境內丘陵、平原、山地面積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57.0%、37.5%5.5%。由于不同地貌類型區,農村經濟狀況有較為明顯的差異,沂水縣在推進農民新村建設過程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為本研究提供了較好的樣本。本研究根據地形地貌及區位的差異,選取東土溝村、四旺村、李家營村、韓家曲村4個農村調查樣點。

    東土溝村和四旺村位于偏遠山區,分別處于崮區和山區,地勢崎嶇,東土溝村(農戶生計分化對農民新村建設的影響(農業)1919.png,農戶生計分化對農民新村建設的影響(農業)1921.png)距離縣城35 km,車程(摩托車,下同)50 min。四旺村(農戶生計分化對農民新村建設的影響(農業)1954.png)距離縣城60 km,車程90 min,兩個村均是2012年開展新村建設,2015年完工。李家營村位于遠郊丘陵區(農戶生計分化對農民新村建設的影響(農業)2012.png),地形略微起伏,距離縣城38 km,車程50 min,2010年開展新村建設,2013年完工。韓家曲村(農戶生計分化對農民新村建設的影響(農業)2066.png)位于近郊平原區,地勢平坦,交通便利,距離縣城8 km,車程15 min,2013年開展新村建設,2015年完工。通過調研發現,這些村莊宅基地閑置廢棄普遍,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匱乏,土坯房仍占一定比重,正處在傳統1日村居向新村建設的轉變過程中。

1.2數據獲取

    20147月和10月兩次對樣點村進行調研,運用參與式農村評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對村干部及熟悉村情的老人進行訪談,獲取4個村農戶生計狀況及農民新村建設實地數據,從沂水縣國土資源局獲取4個農村居民點整治規劃及相關社會經濟數據,包括:1)農戶就業結構,農戶就業方式及其就業人員數量、年齡構成,非農生產活動年均勞動日數,農村耕地面積及種植結構,單位農業生產所需勞動日數等;2)農戶收入結構,非農就業工資水平,每種農作物(禽畜)單位成本與收益;3)農村宅基地閑置廢棄情況,土坯房所占比例,村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狀況等;4)涉及4個村的增減掛鉤項目區實施規劃。

1.3農戶生計量化方法

    生計指人類賴以生存的產業或職業,亦指謀生的方式,生計策略及生計成果是生計的重要內容,生計策略往往由多種生計活動組成,生計成果是生計策略或目標的實現或結果,如收入等。根據調研村莊農戶就業的地域差異,將農戶生計行為劃分為縣域外非農就業、縣域非農就業、縣域兼業和農業生產??h域外非農就業指農戶到本縣域之外的區域(城市)非農就業,且基本脫離農業生產活動;縣域非農就業指農戶在本縣域(包括本村)內從事非農生產,與縣域外非農就業的區別是晝夜往返于本村與工作地;縣域兼業指農戶農忙時從事農業生產,農閑時在本縣域(包括本村)內從事非農生產,也屬晝夜往返型,但多為環衛、建筑等臨時性工作;農業生產指農戶在本村從事種植、養殖等農業生產活動。

    基于上述對農戶生計行為的劃分,本文從農戶就業、人均收入和勞均就業時間3個方面分別構建量化模型分析農戶生計結構。計量方法為:

農戶生計分化對農民新村建設的影響(農業)2894.png農戶生計分化對農民新村建設的影響(農業)2895.png 

2結果與分析

2.1農戶生計分化結構特征分析

    綜合來看,四個村莊農戶生計結構中,人均非農收入和勞均非農就業時間比重均超出70%(表1),呈現出較明顯的非農化特征,雖然就業結構中四旺村和東土溝村的農業生產就業比重仍占據優勢,但是四個村莊農戶生計收入基本上依靠非農業生產。其中,四旺村表現出較大的反差,其就業結構中農業生產比例占到59.09%,所從事農業生產的就業時間也是四個村莊中最多的,占到16.34%,但是人均非農收入卻是最高,達81.20%,可見四旺村農戶從事非農生產和農業生產均比較多。從地域分布來看,韓家曲村靠近縣城,農戶兼業生產最為明顯,農業生產的生計貢獻最低;李家營村與東土溝村離縣城距離差不多,但是東土溝村地形更為崎嶇,兩者在農戶生計結構上也有略微差別,李家營村的非農化程度稍強;四旺村位置最為偏遠,農業生產特征強烈,但是非農化趨勢表現突出;結合地域分布而言,四個村莊表現為與分布區位相關的空間分異特征,區位便捷非農化越強烈,農戶生計多元化越突出。

農戶生計分化對農民新村建設的影響(農業)3333.png 

    具體而言,在就業結構上,四旺村、東土溝村和李家營村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所占比重均超出60%,韓家曲村以非農生產為主,非農就業比例達60.94%。在人均收入上,非農就業收入成為4個村莊主要收入來源,只有東土溝村農業生產的人均收入超過20%,其他3個村縣域外人均收入所占比重超出80%。在勞均就業時間上,除了近郊村韓家曲村表現為縣域內外相當的勞均就業時間,其他3個村均以縣域外非農就業時間占主導,說明這3個村外出打工的農戶比較多。值得注意的是,4個調研村莊中農戶生計主要依靠非農生產的貢獻,除了近郊的韓家曲村表現較明顯的縣域非農就業生計特征,其他3個村莊均表現為主要依靠縣域外非農就業的特征。同時,農業生產依然是農戶重要的生計活動,4個村莊均保留了一定比例的農業生產人員。由于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所需勞動日數少但就業人員數量多(表2),這也是勞均農業生產日數占比低,而農業生產就業占比高的原因。一般農戶可充分利用閑暇時間在庭院內飼養禽畜,不計人力,生產靈活,豐富了生計渠道并增加了生活資料自給率。

農戶生計分化對農民新村建設的影響(農業)3786.png 

2.2農戶生計分化對農民新村建設的影響

    從調研村所反映的農戶生計分化特征來看,縣域經濟中心對近郊村農戶生計分化的影響最為明顯,其縣域非農就業和兼業生產特征突出;而其他遠郊、偏遠山區村莊的非農就業生計活動沒有縣域非農就業,反而表現為縣域外非農就業的特征,并且保留較大比例的農業生產就業結構,其人均收入結構和勞均就業時間結構表現大體一致。農戶生計結構所體現的分化特點,必然要求農村在新村建設模式上不能搞一刀切模式,不能不顧農村仍有農業生產的情況,而要適應農戶生計分化出現的新情況。

    在土地資源供給趨緊的形勢下,對村莊建設用地進行內部挖潛、推動農村居住集中、推進村莊節約集約用地是當前農村土地利用與規劃必須應對的問題。在此背景下,農民新村建設不能復制以往分散、大庭院的居住模式,需要進行適度集中。根據調研村所呈現的農戶生計分化特點,近郊村莊由于受縣域經濟中心的影響突出,農戶生計組成結構中,農業生產比重小、兼業、縣域內、縣域外就業特征突出,農民注重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因此對于這類村莊整治適宜采取集中建設的形態。而對于遠郊和偏遠山區村莊,雖然非農生計貢獻比重加大,但農業生產是該區域的主要社會經濟生活狀態,因此該區域村莊整治不能盲目集中上樓,不能搞大集中居住形態,而是要適應農業家庭生產的現狀,適當分散布局(表3)。

農戶生計分化對農民新村建設的影響(農業)4351.png 

2.3農民新村建設模式

    從調研村農民新村建設實際情況來看,各村建設呈現出不同特征。偏遠山區的東土溝村把老年戶和青年戶分開安置,戶型分別統一,老年戶住宅為“平房+院落”,青年戶集中上樓;四旺村全部采用“平房+院落”的形式集中安置。遠郊村李家營村則是采取就近樓房建設模式,戶型統一,同時為兼顧農民畜禽養殖,在附近建設專門養殖小區。近郊村韓家曲村也是采取就近樓房新建模式,為適應農戶家庭經濟差異,又分為4種不同大小的戶型(表4)。

農戶生計分化對農民新村建設的影響(農業)4570.png 

2.4農民新村建設效果分析

    從實際調研情況來看,東土溝村針對老年戶實行就近“平房+院落”的新村建設模式比較合理,老年戶以農業生產為主,就近安置不會擴大耕作半徑,而且房屋院落可堆放農機具和養殖禽畜,新村建設前后農戶生計所受影響不大。而針對青年戶的異地樓房安置卻致使農業耕作半徑擴大到15 km,極大地提高了農戶耕作成本,全然不顧青年戶中從事農業生產農戶的需要。四旺村就近“平房+院落”的新村建設模式顧及到了農戶農業生產,其耕作半徑沒有擴大,并且農戶的庭院經濟亦得到保留。李家營村農戶生計分化較為明顯,仍有42.11%的就業人員從事農業生產,集中上樓的新村建設模式對農業生產不利,雖然建設了統一的養殖小區,相比較庭院養殖,由于與農戶住宅分離,需要由專門人員看護,缺乏靈活性。韓家曲村靠近縣城,農戶生計非農化程度高,農民新村建設體現了農戶對住房品質的追求,出現了為適應家庭經濟差異的4種安置戶型,但是該村農業就業和兼業仍占據一定比例(分別為22.32%16.74%),一刀切式的樓房社區新村建設模式,沒能很好的顧及此類農戶的生計需

求,其實際效果只會偏向非農化生計程度高的家庭。

    除此之外,集中上樓新村建設模式還提高了農戶的生活成本。樓房功能相對單一,農戶沒有了庭院養殖,導致收入來源減少,且生活自給程度降低,加上水、燃料及物業等費用,農戶的生活成本增加顯著。因此,農戶在生產方式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入住樓房社區,會增加部分生計負擔,對于農業生產依然占重要地位的農戶而言更加突出。因此,東土溝村針對青年戶的異地樓房新村建設模式,以及李家營村和韓家曲村就近樓房新村建設模式,都會不同程度的提高農戶生活成本,對其中的農業生產農戶的生計造成不利影響。

2.5農民新村建設適應性分析

    從農民新村建設實際效果來看,農民集中居住或上樓確實提高了農村住房用地的節約集約利用水平,而且居住環境和配套設施也有很大提升。從4個調研村所處區域和其農戶生計結構分化而言,其中集中上樓的模式忽略了農村農業生產的需要,農民居住方式超前于農戶生計分化。傳統的“平房+院落”式農村住宅兼具住房和農業生產工具存放場所的雙重功能,是一個與農區農戶生計息息相關的多功能復合體,而樓房功能則趨于單一的居住,農戶很難利用其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生產方式決定生活方式,在農業生產依然是農戶重要生計來源的情況下,若為追求節地指標而采取一刀切式的樓房建設農民新村,將破壞農戶農業生計、增加其生活成本,不利于農村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穩定,在農戶不能實現穩定非農生計的情況下,農業生產活動的退化還可能加劇其貧困;而且,長期以來,農戶與其承包地所形成的合理耕作半徑也將被打破,農民新村異地新建和集中居住的方式,不可避免地會對農戶農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另一方面,把老年戶和青年戶分開安置的做法也是對農村社會生活生態的沖擊,不僅人為隔開青年人與老年人的生活交流,破壞農村代際和鄰里之間的感情,而且隔斷了農村農業生產生活經驗和文化的傳承。

3結論

    調研村人均非農收入和勞均非農就業時間比重均超出70%,四個村莊農戶生計收入基本上依靠非農業生產,呈現出較明顯的非農化特征,但是農業生產仍然是農戶重要的生計方式,遠郊、偏遠山區就業結構中農業生產方式仍占據主導。受縣域和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越靠近縣城,農戶生計多元化越突出,縣域就業生計表現突出,而遠郊、偏遠山區農村農戶非農化生計以縣域外就業為主。

    農戶生計結構所體現的分化特點,必然要求農村在新村建設模式上不能搞一刀切,近郊村非農生計結構突出,其新村建設宜傾向于集中建設的形態;遠郊、偏遠山區農業生產仍是該區域的主要社會經濟形態,其新村建設應適當分散布局,不宜搞大集中和統一上樓。從調研實際效果來看,集中上樓的模式忽略了農村農業生產的需要,農民居住方式超前于農戶生計分化。一刀切的異地樓房建設模式,將破壞農戶農業生計、增加其耕作成本和生活成本,對農業生產農戶的生計影響尤其不利。

    當前很多農民居民點整治,為了騰出更多的建設用地指標,政府將農民新村建造成樓房社區,導致居民點功能單一,庭院經濟消失,原先很多自給的生活資料需要購買,影響農戶生產的同時,導致其生活成本提高。當然,農民居民點整治很重要的一個目標是促進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通過城鄉建設用地空間置換,滿足工業化的用地需求,維護耕地總量平衡。因此,政府在實施農民居民點整治,建設農民新村時,應當摒棄一刀切思維,在村域尺度內部,針對不同生計結構的農戶,建造不同形態的住宅。一般來說,樓房結構是基于非農生計特征和生活方式設計,“平房+院落”式的住宅可維持農業生計活動,農民新村建設既要考慮農戶生計分化出現的新特點,也要兼顧農業生產、農村社會實際,農戶生計多元化特點需要匹配多元化的農民新村建設模式。

關鍵字:

招商信息月點擊排行

About Us - 關于我們 - 服務列表 - 付費指導 - 媒體合作 - 廣告服務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常見問題 - 友情鏈接
Copyright©2014安裝信息網 www.maerukno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371-61311617 郵箱:zgazxxw@126.com 豫ICP備18030500號-4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安全聯盟認證
91小草欧美性爱-97在线观看视频-99久久免费精品高清特色大片-国产2021中文天码字幕